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本书收常用汉字1200多个,介绍其字形、字义的起源和演变。所收汉字按“字形及本义”“字义演释”和“字义发展图示”编写。每个汉字,先列出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代表字形;再分析其由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演变,解析字形,指明其本义;再由本义分析其字义的发展演变,义项后均有例证,文言例证后有译文;最后用图表展示字源流变关系。由字形到字义,由本义到引申义,其发展演变过程脉络清楚、逻辑严密。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本书是艾柯生前 一本论文集,符号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首先是一本关于符号学的书,其次是一本关于符号学历史的书,正如艾柯的副标题“对符号和诠释的历史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艾柯意图从三条线索来刻画“符号”从树长成迷宫这一激动人心的情节,这一过程的形象化展示就是从树到迷宫。 树,艾柯这里指的是像波菲利树那样的分类或范畴系统。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在中世纪的一次形象化。以波菲利树的结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东西的定义,以及它与其他东西的关系。这样节点与节点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有层级的符号关系(代表与被代表)。但在艾柯看来,这种树形结构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它无法将所有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纳入树上;二是它将任何认识的存在放入这个预先设定的结构中太过僵硬。 而迷宫,尤其是作为网状的迷宫正好能弥补这两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属古文字学教材性质,是学习古文字学的 书目。本书之前已分别在中华书局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过。本次出版在江苏教育版的基础上核对修订。战国古文字是衔接殷周甲骨文、金文与秦汉中古文字的中间环节,但形体较难识别,直到近现代,随着大量竹简帛书等的发现才取得了突破。本书通论战国文字的研究简史,介绍战国文字的研究方法,还提出了自己一整套战国文字的释读方法,因而既是一本入门书,又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因为本书填补了战国文字研究领域的空白,还荣获了 图书奖二等奖。
本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集刊,每年2期,每期20-24篇文章,已出31辑,自第27辑开始由我社出版 本刊刊发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汉语言文学论著。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刊关注学术前沿的精品成果,注重有价值的原创性理论或原始性资料,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 本书主要有五大栏目。文学与文化研究,共4篇文章;文学史研究,共6篇文章;现当代文学研究,共4篇文章;文献考辨,共4篇文章;品书录,共2篇文章。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该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认知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识解、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等。尤其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对词汇和句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语言的一些基本属性和认知理据,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统训诂术语遭遇现代化时,内涵常常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于训诂学的理论化自然有所裨益,但一些术语的改变偏移了旧有历史规律, 古今字 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现代 古今字 理解上的各种矛盾,若仅就现代理论讨论,很容易自说自话,因此引入历史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古人 古今字 的使用,无疑更能解决问题。 在 古今字 研究的发展中,清代是至为重要的一环,也是 古今字 理论化的重要阶段 几种当下的 古今字 观,都脱胎于清代学者段玉裁、王筠、徐灏等人的论述。本书立足于相对全面的清代 古今字 资料,力图展现清代 古今字 研究发展的全貌。以汉字职用学理论为指导,以黄生、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王筠、徐灏、孙诒让等为研究典型,来梳理清代 古今字 研究的具体字组、涉及内容、各家观念、发展状况及学术特色,旨在深入理解和说明古人的 古今
《古代汉语》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
《古汉语范畴词典》是作者在吕叔湘先生的引导下,对古汉语疑问、时间语义范畴进行几十年研究的成果。《疑问卷》包括自甲骨文至明清时期数千年间重要典籍中的疑问词语,分为十七个语义类别,每个词语按语法功能构拟出不同的句型公式,并列示书证。书中把古汉语疑问词语的语义、语用、语法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为从事古汉语研究与教学、学习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
《第二语言学习》围绕第二语言学习这一学习者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双语记忆表征、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词汇和句法加工、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转换、第二语言学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与教学策略、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过程与高效率推广等八个核心问题,对各个领域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并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思考。本书是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推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的启发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