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通考》是以《辞源》为基础的。《辞源》是我国有广泛影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它始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书于民国4年(1915),到今天已经80多年了。1931年出版了《辞源》续编本,1939年出版了这部书的合订本。它出版以来,曾为不少人案头之参考书,时时翻检,受益不少。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就引书来说,它引的书证并不就是始见书,有人曾经评价说“《辞源》无源”;再有就是引书只列书名或作者名,不详注篇名或卷次,读者难于检核。当时报刊杂志上面有不少评论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
近年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关系成为句法理论的热点问题,其中对致使结构句法语义特点的研究生成、检验和发展了很多新的句法观念和理论。动结式作为致使结构系统的一种类型,是汉语句法系统中非常重要且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句法语义特点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项研究试图从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这两个角度来比较系统地考察动结式在句法和语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从而探讨句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互动关系。 全书除绪论外,正文共分六章,最后是结语。 绪论部分对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作出界定或说明,并从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构式配价、动结式语义成分的提升条件、跟动结式相关的句式的配位方式、动结式句法功能的类型和特点、动结式的演变机制及其相关句法后果等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动结
本书评述了认知语法的核心思想,并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考察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相互转化的动因和机制。作者对汉语研究中存在广泛争议的名物化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名物化的本质在于概念物化,与形态问题无关。在观察大量真实语料的基础上,作者考察了“名词+的+动词”结构,对制约该结构的认知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本书还研究了动词的转指、名词的动词化、名词谓语句等现象,并从一般认知能力角度对它们进行解释。这一研究是作者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下对汉语词类问题的探索,有助于解决汉语词类研究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对词典编撰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类标注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书的英文版是出版,作者是功能语言学创始人M.A.K.Halliday(韩礼德)及其继承人ChristianMatthiessen,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为本书作序。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FIRSTSTEPINTOTHETHEORY,是全面掌握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全部理论的入门之作,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本启蒙教材。本书为英汉双语版本,译者是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国文教授和王红阳博士。读者对象:大学语言(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