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碑帖珍品临摹本》收集了王羲之,赵孟頫,智永,米芾,颜真卿,孙过庭等名家的多件作品,并经编者对这些墨迹成倍放大,深受众多书法爱好者喜欢。此外,本套图书还附有赵孟頫书“陋室铭”和文征明小楷“醉翁亭记”两个单页,供广大读者欣赏。
《宋词画谱(套装上下册)》原名《诗余画谱》初名《草堂诗画意》,为明代万历年间安徽宛陵汪氏所辑印。这是一部以版画为主的宋名家词作的选本,也是明代徽派版刻的作品之一 《宋词画谱(套装上下册)》所选名家词作皆出于南宋无名氏所编《草堂诗余》,选录词作亦应在南宋庆元以前,除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外,为宋词,且以秦觐、苏轼、黄庭坚、柳永等家为多,均为宋词的代表作品,广为后世所传诵。 本书的选词基本上体现了以名家名作为主的思想,也基本上反映了南宋前期以前的宋词概貌。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此书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四库提要》评论说:「其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其人可薄,其书未可薄也。」附录收入孙承泽传记、序跋、四库提要、何焯撰《庚子销夏记校文》及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清中卷1)》由许宏泉所著,你可以看到,戴东原、章实斋、王念孙、王引之、江声、程瑶田、桂未谷、孙星衍、梅曾亮、钱南园的严谨与厚重,也不乏袁子才、姚惜抱、厉樊榭、杭大宗、金冬心、赵瓯北的风雅和超然……书法至乾嘉,碑帖之争,旗鼓相当,书法之道亦充满鲜活,笔墨间流溢学人之严谨和文士之性情。
本书精心选取从东晋到近现代仕女画共一百六十余幅,每幅画作除标明材质、尺寸、藏地外,还对画家做了大致的介绍。另外,在仕女风韵栏目中可结合文字品味画面中女子的浓妆淡抹及如何摇曳生姿。在画中千古事中,可寻得画作里的背景知识、故事与传说。倘若读者来了兴致也想绘制一幅心中的仕女画,可在丹青妙笔中寻求大师的绘画技巧。到目前为止,本书可谓是跨越年代最长,资料最为详备的仕女画书籍之一。
印章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但形诸书画流传,至今的印谱却很寥寥。即便少量传世,也深藏于各大公私藏书机构,读者难得一睹。有鉴于此,我们拟选靠前各大图书馆所藏珍稀印谱,分辑出版,以飨学林。首批选取上海图书馆所藏印谱7种,依原大彩色影印。采用安徽泾县手工宣纸印刷,线装函套,再现古朴典雅之气韵。
本书按照字帖、碑文书写的年代进行编排,共收录了颜真卿的经典代表作二十二幅。从颜真卿书法的演变和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阅历与学识的日益丰富,书法功力的日趋精妙,直至炉火纯青。书中的篇篇书帖均有中文简体释文相配。释文紧跟书帖内容,方便读者对照阅读。若原书帖有缺字或用字与现代文法不符等情况,则按照版本做出补充及解释。书中的『点睛之笔』可带读者领略颜真卿书法的精髓。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选收有名文献专家、藏书家傅惜华先生生前所藏古典戏曲曲谱类图书189种,古典戏曲身段谱类及彩绘本图书82种,所收剧本大都注有工尺谱或详细的舞台提示。既包括稿本、刻本和石印本,又有昇平署和徽班艺人的抄本,还有梨园世家的传本。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提要》为《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之零册。全书分为戏曲曲谱与戏曲身段谱两大类,各类又分为单剧曲谱、曲谱集与其他谱录若干类。
《四书手读(共4册)(精)》是郑燮抄录的儒家经典《四书手读》影印本。 本书是郑燮在“六分半书”尚未 成熟、成型之时书写的,透露出板桥先生书法艺术道路的变化轨迹与特点,又由于在书写时的 放松,使得通篇作品气息流畅而富于变化,是欣赏郑燮书法艺术 重要的作品。 本书采用线装本,印制精美,适合广大书法艺术读者珍藏。
本书作为赏石艺术的奠基之作,阐述了一种赏石艺术理论,阐明了一种赏石艺术理念,为赏石艺术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为赏石艺术与主流艺术的交融铺就了一条道路,为新时代大众赏石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观赏石艺术品也从身份的焦虑转向了身份的自觉。
《富春山居圖》是黄公望為無用禪師所晝的作品,此卷縱31.8厘米,現存兩段相加横為691.3山厘米,晝後有黃公望八行款識,從中可知,此畫始作於更正七年(1347年》,時黃公望79歲.黄公望畫此卷時,必有興致有想法時才肯落筆,故時作時輟,至82歲題款時已歷四年,尚未完成。與黄公望頗有交往的僧人無用早就看上了這件未完成的杰作,因伯別人巧取豪奪,便先讓黃公望寫上無用的名字,以贈给無用。 《富春山居圖》描繪了初秋時分富春江兩岸翠微杏靄的優美景色。晝中峰巒曠野,叢林村舍、漁舟小橋,飛泉茂林,令人目不暇接。筆墨蒼簡清潤,詳盡地表現了山水樹石靈氣和神韵。筆法既有濕筆披麻,另施長短幹筆擦,在坡峰之間還采用了近似米點的筆法。畫面層次豐富,畫中不同樹木的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連作為點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繪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