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 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郑张尚芳(1933 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 就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78 篇深度好文,8 大认知维度,312 个独特视角,带你解锁认知新世界! 从时间到生活,从情商、智商到读书、处世等,每一篇都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让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激情碰撞,焕发出全新的认知光芒。 每篇文章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层层剖析,深度解读经典,精准解决困惑。写法别出心裁,通俗易懂,助你轻松提升认知,拥抱更好的自己,探索无限可能的人生!
晚清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汉字简化的起始阶段。尽管该时期的汉字简化工作进行得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但它却是自唐宋以来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减省形体、俗写形体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系统简化工作的中坚阶段。它为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字简化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本书全面搜集并整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的各类成果,将其按时间顺序编撰为 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年谱 ;梳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发展过程,提炼该时段汉字简化发展的特点,把握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系统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与汉字简化相关的 术语 ;总结汉字简化方法;探讨这一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关于美国全球化文化统治的论战中,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者和辩护者新近都做了哪些考据翔实的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还是一个固有的循环过程,包括了许多可能的反向文化流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盎格鲁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机构、文化过程,以及*近的全球地缘政治发展方面显示出来的?这些方面包括:好莱坞电影工业、西方文化强权和媒体工业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影响;美国领导的 反恐战争 时期对大众 心灵和头脑 的争夺;新自由主义对人文主义发动的攻击;《服务贸易总协议》达成的贸易自由化和教育商品化;世界银行发起的 良善治理 政体在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还有我们正在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全球生态破坏的局面
中国人本来活在天然的自明与自然中,却日渐被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消费生活割裂得一塌糊涂,甚至异化,充满刺激,却虚无一片。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问题就是主体迷失。现在,处于传统跟现代的分水岭上,关键的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的 中 中庸、觉知能不能复活?除了反省、批判,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为重要。 本书是作者十四次讲座的结集,从文化传统、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周易》、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比较中西文化;分析社会变迁、现代化、人格发展、礼乐生活、读书方法等至高至平、至小至大的问题;援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研究生命的成长过程;并对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议:如何传延中国文化,如何由艺入道,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出中道、活出生命的光泽,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完成 本书旨在以主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焦虑。人类劳动是否完全会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技术革新的时代巨变,人类该何去何从?人类与技术之间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关联? 本书是一部GPT时代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梳理相关理论和运动影像史的基础上,以影片、银幕和观众三者的关系为框架,锁定观看行为这一方向,以《黑客帝国》等 元宇宙电影 为例,论述了电影技术、观看行为以及人类感官机制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为人们深入理解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打开一个新视角,启发人们对人类与技术之关系的思考。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 人性的枷锁 存在的荒谬 愿望的喜剧 心理的黑洞 好人的报酬 恩仇的世界 犯规的乐趣 他人的地狱 人际的宿命 男人的困惑 情欲的深度 作者与读者 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本辑包含10篇中国文论相关的高水平论文。这些论文是主编蔡宗齐先生主持的 中国文论关键术语范畴译介 计划中的文章。分别对中国文论中的文道、文德、情景、意境、兴趣、神韵、讽喻、虚实、义法、文气等问题,展开既深入又生动的述论,将向来难以清晰论说的文论术语,用清通简要、晓畅明晰的文字,梳理了其内涵演变、意义生成、范畴界定等关键问题。而且在讲明问题的前提下,力求不作繁琐引证,行文上对于中西方读者颇为友好。如刘宁研究员《 文道观 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演变》认为: 文道观 关注文学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先秦时期荀子提倡 宗经明道 ,推重儒家经典对明道的重要意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提出的 文原于道 强化了 文道观 的本体论建构;唐宋古文家及其后继者提倡 文以明道 ,追求 文道并重 文道合一 ,在强调创作者主
本书分内篇与外篇。内篇从议题构思、学术成果述评、问题意识之培养、理想选题之确定,到论文写作大纲拟定、结构思路确认、研究方法选取、征引文献、解读原典、诠释论证,再到绪论、结论、摘要、关键词、文献、注释等论文的各结构成分,皆详细指点解析。外篇从理想选题、视野开拓等方面,借鉴《春秋》《左传》等传统经典中的 叙述学 ,融通笔削、比事、属辞、编纂、考据、叙事、名实、义法的理路与脉络,例证演绎,现身说法,转化为 立意、谋篇、安章、布局 的写作技能。这也是本书特色之一。绎解文章撰写的逻辑脉络和理念方法,演示学术创作的心路步骤与准则规范。本书既有写作方法的集成性,又具历史深度的理论性,可作论文写作的攻略性参考,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指引。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 诗艺篇 、 时间篇 、 空间篇 、 自然与超自然篇 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安徒生带给这个世界的,不只是童话,也是人世间有声无声的灵魂共鸣。 安徒生的名篇故事之下,渗透着文学革新、社会变革、人性突围的重重维度。他的童话,堪称文体革命,一如《海的女儿》等无冕经典,通过 隐秘叙事 突破启蒙的理性框架,这些意象既是诗性载体,更是对市民社会规训的无声抵抗。本书以多维透视重构了安徒生作为 市民知识分子 的精神图谱,打破他作为 儿童文学作家 的单一标签,揭示安徒生作品何以映射着19世纪欧洲思想变革。 《安徒生,故事的影子》带领读者走进童话名篇的历史来处,以哥本哈根市民阶层的交流互动为透镜,解读安徒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 越界者 原型(如丑小鸭、人鱼)。重审了克尔凯郭尔对安徒生的批判,梳理了安徒生作品对托马斯 曼文学创作的影响,并通过精神分析与文化环境研究,还原了安徒生如何创造他独
每一天,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这些话语分隔出一个个圈子,在父母和儿女之间、代际同事之间、不同爱好的朋友之间,构建了高高的语言之壁,造成误解和隔阂。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撰写了274个核心词条,涵盖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网络文化领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生活方式,触摸到这个时代的脉动,认识那些满怀热爱的年轻人,并和他们一起打破次元之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涉及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涵盖宣传、网信、文旅、广电、文物等部门,是宣传文化战线“大会战”。本书作者是两办文件的主要起草者,为方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深入浅出理解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路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本书既在宏观上指出了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文化强国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具备加速度条件,又详细阐述了文化数字化政策和实践的对接点和贯通渠道,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既从操作层面清晰阐明了发力供给侧,激活文化资源,又在微观上透彻指明了文化资源在数字化体系中如何进入生产、进入交易、进入消费,文化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超市“开店”做交易,终实现资产化变现;既有制度层面的周密
地理诗学将地理学、诗学和哲学融合,旨在以诗歌和文学的形式理解并表达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回顾了地理诗学的源起,展现了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相关的西方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空间、地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女性主义、后人类主义等视角下的地理诗学。书中解读了安琪、陈年喜和叶超三位当代诗人和学者的作品,探讨其如何表达对家乡、城市、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受,并如何将诗歌实践与地理诗学理论相关联。本书还探讨了数字智能时代、生态环境、全球化与本土性等议题对地理诗学的影响。 通过回顾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比较中西方代表性学者和诗人的地理诗学思想及作品实践,本书为不同语境下地理诗学的对话提供可能性,为地理诗学领域提供了跨学科、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和时代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发展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内容生动、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放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进行考量,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建构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阐明了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世界影史经典名片精读 第2辑》收录了电影《非常公寓》《海上花》的精读文章,由作者葛颖、陈黛曦逐个镜头反复观摩之后精心打磨而成,是经典的拉片教案。所谓拉片,就是精细地研读一部影片,逐个镜头分析画面及视听语言背后暗含的线索。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的电影插图,带领读者穿越银幕内外,探寻电影奥秘,体验视听盛宴。此外,通过作者葛颖、陈黛曦对《非常公寓》《海上花》的解读,读者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样本,看清社会结构、人性欲望,更准确、更专业地理解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