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汇集多位名师大家手笔,从中华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中华文化与智慧人生、小康社会与荆楚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国禅宗、四大名著与中华文化、新丝绸之路与中西方古老文明、追寻楚文化的血脉根脉文脉等12个维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有高端对话的思想碰撞,又有主题讲座的娓娓道来;既有引人入思的深湛学理,又有发人深省的人生智慧。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方法体系,剖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并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全面解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乡贤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修复与文化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这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至高理想,他们将香视为励志、修德、人格完善的妙物。而焚香、品茗、挂画、抚琴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曾经登堂入室,甚至香车宝马、满城飘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用香也成为了一种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堂禅寺之中。对我们现代人而言,香是陌生的、是世俗的、是功利的,傅京亮先生的图书,就是想让人们从思想上、从接受上重新认识香,重新体味香,重新感知香,让香和品茶、饮酒、研习书画等传统文化要素一起,伴随人们的生活,增添一分情趣。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 从 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 元素因素 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 从 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 从 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 国际 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
本书是一本的人类学著作。深入浅出的阐述人类文明文化史。
面对第一个抉择,我决定只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事实上,这些论文的大多数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因为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来提出一个独特的——别人也许会认为是奇怪的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应该如何恰当地研究它。虽然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但是我也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里做了一些拓展——为了避免离题太远,本书就没有反映这些关注。因而,我希望,这一组论文看起来就像是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而得来的论文,不要仅仅是一种“尔后我写道……”这样的对有些漂泊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本书要进行论证。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中国文化丛书”致力于介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而不是中国文化“元典”本身;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以推介中国文化常识为基本立足点,过于艰深的学术探讨不在选择之列;在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准确。“大家的文笔,大众的视角”,是我们对“中国文化丛书”的基本定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人们搭建一座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桥梁。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较广,包括特稿和五个栏目。特稿论述了观念植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的价值。 古典文学与文献 栏目侧重于对古典戏曲的研究,既有对于剧本的分析,如清车王府藏曲本自列九部乱弹戏本事研究、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木鱼书叙录,也有对戏剧演出形态的分析,如《 角 与宋元杂剧的转型》,还包括清代流寓文人与扬州唱和关系分析。 中华文化史研究 栏目侧重于哲学和历史研究,涉及荀子君子观、卫湜《大学集说》的编纂思想、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继承人新考、刘备经略汉中的得失、南北朝至隋唐伎术官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与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 主要以乡土文化和文旅产业为中心,涉及乡村仪式专家的知识系统分析、湘桂走廊非遗教育的资源体系分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解析、中华文化经典景观化展示与传播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尤其注意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转型和全球化时代新文化精神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的普及著作,它对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本书是中央纪委推荐图书,入选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获得2015年“中国30本好书”等奖项;翻译出版了法、韩、越南、泰等文版。 目录 目 录 001 序 001 导论 我们的文化观 021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063
本书是2013年-2019年七年时间,作者对自己思想记录的365条微语。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感悟的记录,是一本关于觉悟生命智慧的碎片集,围绕生命智慧展开,内容包罗万象,越到后期作者的思想越深刻,越有深度,见仁见智。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论要》图书简介或宣介语本书纵论古今东西,基于文明史、世界史、 史、思想史展开宏大而又精微的叙事与论辨,从纷纭复杂的中西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互鉴史海中撷取那些具有重大思想史价值和文明史意义的人物事件、时间节点、历史转折、因果规律,进行了叙事生动而又思想深刻地揭示,予以别开生面、 匠心、逻辑缜密、文采斐然的辨析,令人耳目一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和对文明关系的新型建构,将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东西方文明的互视、交通、碰撞、对话、互鉴,曾经而且亦将继续是世界历史中 重要的一对文明关系。这也正是本书深度探究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要义的学术意义所在。
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本书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本书的问题是:随着上帝之死(哲学的上帝之死)而开始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自身的神圣性和性的追求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质疑:在当代思想气候对“文学”、“艺术”、“书写”和“诗歌”所进行的朝圣里面,是否已深入反思过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他者遗忘和压抑?
此书所收各文的作者均为国际学者,是近年来活跃在西方学术舞台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书中的论文涉及到公共领域、现代性和全球化等问题,它们不仅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现实中提出的基本问题,其理论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不仅囿于西方社会,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本书系统研究文化治理与文化创新,确定文化的定位与定向,阐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分析文化系统的结构和模式、文化形态和功能,解析文化治理,把文化治理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认识;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文化体制的问题提出改革方略,剖析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描述文化冲突,解析文化安全与文化全球化问题,阐释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
这是一本使你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两性关系和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神圣的欢爱》是理安·艾斯勒最杰出的著作。每一页上面都有打动读者心灵的真知灼见……你再也不会是从前的你了。” 通过对性选择和社会选择的深入探讨,帮助今日男性和女性为最终摆脱根本抵制快乐和爱情的制度而斗争,找回所失去的双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妙感觉。 读者对象:社会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社会学调查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