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中国祠堂通论》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中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五千年来祠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中国祠堂通论》分经编和纬编两部分:经编从纵的方面论述了祠堂起源、周代诞生、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当代祠堂等七个章节,介绍中国祠堂的发展线索;纬编从横的方面论述了祠堂种类、祠堂建筑、祠堂祭祀礼仪、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个专题。《中国祠堂通论》的问世,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祠堂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主要进行符号再现经验世界、符号再现社会化与文化符号学体系的建构研究,研究当今文化高度符号化的原因、文化符号运作的多种表现和深层规律,目的是建立一个兼具抽象性和适用性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本书通过循序渐进的逻辑,试图构建起一个文化发生、发展、传播、解析的尽可能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面向的对象是当今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的剧大变化中最显著的几个方面,包括媒介技术剧变下造成的信使社会的赛博文化、消费社会转进中的泛艺术产业文化、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关系重构下的生态文化、球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个方面是当今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尤其突出且具有解释迫切性的关键方面。
本书收录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它们是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当今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反映了在全球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社群参与等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策展人、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应对的新思路、新策略。
本书是国际学术界早以 文学人类学 命名的著作之一,具有开拓和首创性。该著源起于第十一届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的专题讨论,共收录了来自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 四篇前沿性专题论文,包括四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符号,文化和文学: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索;国家叙事和族群叙事;乡村世界的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书以打通多学科的方式对文学及文化进行研究,适合文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人文社科工作的人员参考,在与文学和人类学相关的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本书有助于深化唐代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唐代三教论衡受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政权的三教融合政策、诸种诞节表演伎艺和魏晋清谈的影响,逐步远离政教冲突和教理辩论,融入宫廷游艺活动,终演化为唐以后国家节日之政治活动中宗教界身份展示的表演伎艺。此演化对唐代士人的三教融合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本书有助于拓展三教论衡的研究路径。学术界常从中印文化交流、儒释道三教教义融合两种渠道来考察,轻视了仪式性、程式化、娱乐性等特征,本项目成果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唐代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学科的研究,为此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考路径,为相关学科的教材编订、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为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研究书系 的导论部分。它从 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 这个层面着手,将重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上。循着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结合对象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容纳、排斥和变异的状态,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纠正了那种单一套用后现代理论解释西方汉学的知识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的混乱倾向。
该书是由法国伯纳德 皮涅德(Bernard Pignede)在尼泊尔古隆历时七个月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后由他的同事路易斯 杜蒙(Louis Dumont)教授于1966年在法国出版。1993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莎拉 哈里森(Sarah Harrison)和艾伦 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将此书从法语翻译成英语,在尼泊尔出版。这本书不仅仅对古隆和尼泊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整个喜马拉雅人类学研究中都已成为经典。
本书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诗学进行的一番审视与解读。从特定范畴与命题切入,通过追源溯流式的考察,弄清其本来涵义及演化脉络,再逐步提升到古今会通的理论观照点上来。这些专题虽远不足以包罗中国诗学的全部精粹,但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将方方面面的问题带动起来,且互相关联。编排上,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情志 、 境象 、 言辞体式 三个层面,大体与中国诗歌艺术的 意 象 言 系统相应。各个专题之上有一篇总论性的导言,对中国诗学的精神特质作一鸟瞰式提挈,结语部分侧重在诗学传统推陈出新的估量,也是就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点分疏。 全稿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立论新颖,论证有力,是一部高质量的诗学理论著作。
这是一本使你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两性关系和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神圣的欢爱》是理安·艾斯勒最杰出的著作。每一页上面都有打动读者心灵的真知灼见……你再也不会是从前的你了。” 通过对性选择和社会选择的深入探讨,帮助今日男性和女性为最终摆脱根本抵制快乐和爱情的制度而斗争,找回所失去的双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妙感觉。 读者对象:社会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社会学调查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学爱好者。
W.J.T.米切尔编著的《风景与权力》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因为它把风景看成是文化力量的工具,是创建国家和社会认同感的核心工具。文集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这些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各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
一分为三,是人类迤今为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中最精彩.最引人探索的重要部分之一。 本书作者以其精深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考察,窥探到在我们祖先倡导的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之中,潜藏着熠熠生辉的东方密码,即一分为三。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将 城市文明典范 列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五个战略定位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城市文明实践不断孕育新的蝶变,为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提供文化能量。《新时代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一书全面回顾了新时代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研究阐释学习宣传新思想、推进两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文化安全体系、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深圳在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不同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探索、由此取得的 以文运城 的成效与经验、未来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文明伟力、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思考与
何处是江南?言人人殊。这里的江南在近代,偏向于社会变迁和离乱 为显著的民国;这里的江南在乡土,立足于乡民直接照面的基层共同体;这里的江南在世界,在渐趋一体的整体格局中观照地域社会;这里的江南在日常,着眼于乡村社会生活的细部。本书以日常诸要素为逻辑依据,首先刻画江南乡民的时空坐落,确认其基本生活单元,接着从劳作与生计、日常境遇、人际关系、婚姻生活、休闲方式和民众观念诸面相进行横向的微观考察,而乡民生活的改进则偏重于纵向轨迹的勾勒, 从研究法的角度对社会史的另类史料和思维方式问题进行专门思考。我们以当时人、当地人、当事人的立场体悟乡民生活的意义,在风土社会与文明世界的关系巾展示江南乡民的日常世界,整合多学科资源以回应社会史的时代和学术关切。
《媒体融合:策略与案例/清华新闻传播文丛》在全媒体国家战略背景下考察媒体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际国内著名的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和新型媒体平台的案例,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从媒体融合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原因,策略等三个层面,按照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政策融合四个维度,在纵横交叉点上分层次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战略,呈现媒体融合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社会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媒体变革及其催生的新型关系的历史、一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视野开阔,运用了丰富的一手调研数据、经典和新文献,对包括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等新型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运用的分析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和开拓意义,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孝道、重报观念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有过哪些情结、迷信和崇拜心理与行为? 中国人以何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塑造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下册精选有关中国人的六个主题,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类型、表征、成因等,揭示中国人心理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阅读此书,人们将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获得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