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这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至高理想,他们将香视为励志、修德、人格完善的妙物。而焚香、品茗、挂画、抚琴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曾经登堂入室,甚至香车宝马、满城飘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用香也成为了一种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堂禅寺之中。对我们现代人而言,香是陌生的、是世俗的、是功利的,傅京亮先生的图书,就是想让人们从思想上、从接受上重新认识香,重新体味香,重新感知香,让香和品茶、饮酒、研习书画等传统文化要素一起,伴随人们的生活,增添一分情趣。
一个较我们时代更为乐观的时代曾大胆地把我们人类称为“理性者”(Homo Sapiens)。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认识到,我们并不像18世纪认为的那样如此有理性,那个世纪崇拜理性而且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精神;现代时尚则倾向于把我们人类称为“制作者”(Homo Faber)。但是,尽管“制作者”不如“理性者”那样暧昧含糊,然而,它作为人所专有的称谓甚至更不恰当,因为许多动物也是制作者。还有一种第三功能,可适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并且具重要性不亚于推理和制作,这种功能就是游戏。在我看来,“人是游戏者”(Homo Ludens)仅次于“人是制作者”,或许与“人是理性者”处于同一层次,有权在我们的术语中取得一席之地。 把一切人类活动称为“游戏”,这是古代的智慧,但也是一种有点廉价的智慧。那些乐于满足于这类形而上学结论的人不应阅读本书。然而,我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印痕,以昆仑山为核心的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和中华文明的早期曙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自20世纪起,众多学者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民俗学的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田野调查法、 四重证据法 等,进行了孜孜以求的研究。因昆仑山主脉在青海、黄河源头在青海,加之历史上对青海昆仑西王母的笃信,青海学界对昆仑神话和昆仑文化尤为关注, 昆仑文化 成为青海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将百余年来研究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代表性研究成果精选汇集一册,在体例与内容上,具体分为 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典籍文献与昆仑文化 河源昆仑与昆仑文化 神话人物与昆仑文化 昆仑地望与昆仑文化 和 中
《中国文明的本质:全责组织结构下的公共权力一体化——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考》以六卷的篇幅,洋洋数百万字,力图打破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模式,以中国的方式描述中国的历史。它在连续性文明(以政治程序攫取财富从而进入文明)和断裂性文明(以贸易和技术程序积累和聚集财富从而进入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包括中华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及其社会结构、价值、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这种连续性文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之后发生破裂之后,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现代启蒙运动并一直到改革开放所遭遇的问题及其本质。 卷五“
一分为三,是人类迤今为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中最精彩.最引人探索的重要部分之一。 本书作者以其精深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考察,窥探到在我们祖先倡导的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之中,潜藏着熠熠生辉的东方密码,即一分为三。
自从尼采和福柯以后,身体日渐成为当代理论的一个焦点,成为刻写历史痕迹的一个媒介,文化、权力、政治在这里展开了歧异的纷争。而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刻写机器,它有时成为一股积极主动的爆发性力量。这种两重性使身体和包围它的社会语境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本书收集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德勒兹、鲍德里亚、齐泽克、朱迪丝、巴特勒等人的论述中重新打开了身体的秘密。而且,福柯的论述或隐或现地几乎贯穿在每一篇论文中。
丹尼?卡瓦拉罗所著的这本《文化理论关键词》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文化理论关键词》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靠前部分“语言与阐释”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社会身份”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知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
这是一本使你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两性关系和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神圣的欢爱》是理安·艾斯勒最杰出的著作。每一页上面都有打动读者心灵的真知灼见……你再也不会是从前的你了。” 通过对性选择和社会选择的深入探讨,帮助今日男性和女性为最终摆脱根本抵制快乐和爱情的制度而斗争,找回所失去的双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妙感觉。 读者对象:社会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社会学调查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学爱好者。
一个较我们时代更为乐观的时代曾大胆地把我们人类称为“理性者”(Homo Sapiens)。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认识到,我们并不像18世纪认为的那样如此有理性,那个世纪崇拜理性而且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精神;现代时尚则倾向于把我们人类称为“制作者”(Homo Faber)。但是,尽管“制作者”不如“理性者”那样暧昧含糊,然而,它作为人所专有的称谓甚至更不恰当,因为许多动物也是制作者。还有一种第三功能,可适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并且具重要性不亚于推理和制作,这种功能就是游戏。在我看来,“人是游戏者”(Homo Ludens)仅次于“人是制作者”,或许与“人是理性者”处于同一层次,有权在我们的术语中取得一席之地。 把一切人类活动称为“游戏”,这是古代的智慧,但也是一种有点廉价的智慧。那些乐于满足于这类形而上学结论的人不应阅读本书。然而,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文化中心 )原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2015年,文化中心更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专业化智库之一。2003年,为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文化中心创办内刊《文化政策调研》,发表了大量研讨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参考国外文化政策的得失、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思路的文章。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政策调研》成果的选编,展现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年来在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政策咨询方面的重要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
在 ,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已成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共识,述行理论有效解释了身份主体在权力话语的统治下如何形成与维持,又探讨了身份主体自我赋权的可能。本书系统梳理了述行理论的谱系及文化身份的述行建构,勾勒出述行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化身份研究的演变路径,辨析了文化身份在权力话语框架中的能动建构。一方面,在学理层面揭示文化身份的述行建构;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反思文化身份合法性的悖论,以之反观中国当下的文化身份理论及实践。
本书以有宋一代经典的编纂、流播为起点,选择一些前人关注不够或疑点仍多而又比较重要的典籍文献,进行专题研究,既将其置于一个较宽广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又力图从中揭示出文献编纂、整理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信息或在宋代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宋代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及其在古代文献文化 的贡献。主要包括:宋初四大书的编纂与宋代文化发展的承先启后;宋代经学典籍的编纂与宋学的形成;宋代《大藏经》的刊刻与流传;宋代目录学著作的修纂与文献文化的保存;宋代道教文献的编纂与三教的融合;南宋的刻书业与文学流派;宋人对唐代文献的整理与承传;吕祖谦在中国文献文化 的地位。
我们会去博物馆做什么呢? 漫步、看展、徜徉、沉思、约会、喝咖啡,接近艺术,寻找灵感,买有用且好看的东西? 博物馆就像万花筒,是一个会随着我们的行为动线展现出不同关系图景的奇妙场域。在那里,我们与浩瀚的人类文明共处,感知博雅与世俗的交锋相融,见证其从精英文化艺术殿堂转化为实用公共美育空间,赋予我们更趋平等的审美权力,并最终与大众世俗审美日常相勾连的全部历程。 如今,对“不会搞传播的博物馆馆长不是好店长”“不去博物馆喝咖啡的看展者不是好买家”“不开艺术鉴赏课的博物馆不是好'戏精’”这样组合形式不同寻常的流行语,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从高高在上到平易近人,从诗性的博物复活到多元的艺术衍创,改变的不只是博物馆和艺术品,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这奇
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孝道、重报观念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有过哪些情结、迷信和崇拜心理与行为? 中国人以何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塑造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下册精选有关中国人的六个主题,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类型、表征、成因等,揭示中国人心理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阅读此书,人们将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获得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