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德意志人——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就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冯·德·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德意志”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约翰内斯·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以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自然辨证法为基础创立的一整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黄氏圈论》中的医学部分“黄家医圈”理论,是在“圈论”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圈论”思想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医学领域的经验总结,是黄氏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高度统一。“医圈”在实践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影响遍及外。“医圈”的主要内容是“内外合一、五诊合参、分圈实治”,核心是“脉”。黄氏家传的“千步脉”共1521步,“百病均在其中”,是“圈圈”学说在人体的综合反应,其妙无穷。
郑毓信以为,数学教学的“数学味”主要地也就是指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否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数学的理性精神与文化价值。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对数学思维作出简要论述就是《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精解贾府王熙凤挽狂澜于既倒的商招巧式,活用现代经营者处激流而无恙的奇谋妙策 。 假如王熙凤生当今世,那她是一流的女主管,的CE0。 立威施治的权谋,用人驭下的智术; 讨好上司的机敏,笼络人心的手腕; 打击对手的毒招,保护自己的诡道; 用轻松活泼的笔调,揭示凤姐行权用谋的深层内幕; 用画龙点睛的语言,诠释凤姐三十六招的真谛精义; 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启发现代职场人士活学活用。
本研究中,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梓潼文昌习俗为切入点,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从整合历史习俗与当今社会习俗、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观察并记录民众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含义,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和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文昌习俗的性质及其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研究。文昌习俗源于民间信仰,发展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释、道三家的糅杂结合,并将其生活化,成为文昌信仰习俗,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本书在对文昌信仰习俗的文献资料进行研读的基础上,获取其发展的历史性概貌并与现今状况作比较,纵向研究文昌习俗。同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第二,梓潼文昌习俗的传承环境和传承群体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以梓潼为典型个案,对其社会组织结构进行调查、记录和分析。寻找与社会整合相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逐渐运用在图书馆服务和建设中,在此情况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为使智慧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与价值,应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积极进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共享,进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本书以智慧图书馆的产生为切入,剖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理论,通过分析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及类别,探讨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组织与管理、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与共享,最后研究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本书体系完整、层次清晰,而且适用性广,可读性、实用性较强,对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待遇明显提高。反思整个20世纪,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几经曲折,中期逐步贫困化,以至于发生脑体倒挂的怪现象,这已是毋庸置疑、不可回避的历史真相。那么,以往我国知识阶层贫困化的历程如何呢?今后又怎样争取合情合理的致富方式呢? 我们要区分两种“知识分子”的界定。一种是某些人心目中“知识分子应该是怎样的人”,例如“社会的良心”、“民众的喉舌”等;另一种是“社会上老百姓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人”。本书讨论的对象是后一种人群——社会上所谓的知识阶层。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和的古今第一奇书。阅读《红楼梦》几乎是每个中文读者的使命。但是,《红楼梦》易读难解,研究《红楼梦》也成为古今中外学者前赴后继的使命。 本书作者潘富俊博士结合植物专业人士与古典文学迷两种身份,尝试以多识草木之名作为理解《经楼梦》的捷径,带领读者从认识植物特性来深入曹雪芹的红楼世界。这是两百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以植物图鉴紧扣《红楼梦》章回编排的新颖创作! 《红楼梦植物图鉴》收录所有在《红楼梦》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甚至溯及《诗经》以降的文学传统。800多帧精采摄影与精细插画珍体展现丰富多变、赏心悦目的红楼世界。读者可以直接参照章回,按图索骥,轻松阅读《红楼梦》。 借由本书,你可以了解曹雪芹如何运用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的民族服装,是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是集我国服饰工艺、美学之艺术大成,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
《启蒙的进化》收入邓晓芒教授近年来有关启蒙话题的一系列文章,其主旨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目前形势下酝酿新的一轮启蒙思潮,内容涉及对20世纪启蒙的理论反思,以及教育和女性、传统与现实、追思与回忆、书与人,以及作者为《南风窗》杂志所开专栏的专栏文章。每篇一千多字,讲一个当下发生的现实问题。相对集中的议题,深刻而平易文风,读来尤如醍醐灌顶,代表了一位真正知识分子的拳拳历史责任之心。
《新世纪敦煌学论集(繁体版)》主要内容包括:敦煌文献中混入日本抄本及伪抄本、《父母恩重经》传布的历史考察——以敦煌本为中心、略论吐鲁番出土的敦煌文书、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新发现的文献及其学术价值、BD14681《筒书》残卷考辨等等。
本书取其中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全书之名,实涵有两重意思。是“两个世界论”为全书的中心理论,其他诸篇多少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而产生的。第二是作者曾指出,不但《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曹雪芹所在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的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点关注之所在。《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是分不开的,红学研究中的两个世界也同样无法截然划分。所以本书中有几篇讨论曹雪芹生平和所谓“脂批”的文字正是属于传统红学考证的范围。这些考证文学都是为“两个世界论”服务的,因为它们同样具有摧破“自传说”的作用。自传派的红学考证从来就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是在“自传说”大前提的指导之下搜罗所谓“证据”。因此有时不免曲解证据,甚至把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活态传承现状的分析,明确了目前活态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廓清了从“非遗”保护视角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及其活态传承的认识。通过辨析各组成要素对传承系统运行的影响,明晰了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阐明从业者素质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作用系整体是各要素产生作用的焦点,据此提出构建有效活态传承机制的策略。本书适合艺术类院校师生及相关研究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