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本书对《二曲集》中《四书反身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李二曲(1627 1705)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四书反身录》是明末清初大儒李二曲的代表作,李二曲融合心学、理学,对儒家 四书 做了选讲。本书是对李二曲《四书反身录》的逐句讲解,并涉及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及现实意义。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许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容忍与自由》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本书精选了胡适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八篇文章,涵盖了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这位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的处世风范。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原为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Ⅰ》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Ⅱ》对18位出生于30—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之美誉。题材广泛,资料丰富,艺术成就很高,里面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也刻画得鲜明生动,为绘画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聊斋画境》是从朱其铠版本494篇中,精选出80余篇经典著名的篇目中节选片段,对话妖冶神情之下的真实灵魂。在不羁的墨色和细腻的线条中,渗透出的是魑魅魍魉、是为鬼为蜮,是卷中梦,池间语,彼时心。以东方水墨插画形式为主,展现书中妖狐鬼魅的爱恨情仇,把这些演绎成一幅幅画卷,比纯文字的来得更有冲击感。
《火鸟之地》是一本关于一片非凡的土地的非凡的书。它描述了987—1917的俄罗斯文化,而这个文化带来了一些极其鼓舞人心的艺术、文学、舞蹈和音乐。在这部插图丰富、研究无可挑剔、文字优美的书中,作者苏珊娜·马西追溯了俄罗斯艺术和建筑的发展,从诸多大教堂和基辅的宫殿的建造,到莫斯科的崛起和克里姆林宫的兴建。她精巧地重塑了伊凡雷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各种艺术繁荣发展)、彼得大帝(他建立了一整座向他自己致敬的城市,即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大帝(她将自己对法国文化的热爱灌注到俄罗斯贵族阶层中)的传奇故事。《火鸟之地》生动重讲了19世纪俄罗斯——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的时代——给人深刻印象的艺术成就,并以前卫派运动在20世纪的爆发为终结,而在前卫派运动中
作者张忠纲研究杜甫三十多年,《诗圣杜甫研究 (上下)(精)》为多年来写的有关杜甫的文字,加以选 择整编而成。所收文章,上编主要是有关杜甫其人其 诗及其家世交游的;中编主要是自唐至清对杜甫其人 其诗的研究概况;下编主要是有关现当代杜甫研究的 。这些文章,大多公开发表过。这次结集,有的稍作 修改、补充,文字以此为准。其中诸如《论清代杜诗 阐释的本义复原特征》、《二十世纪杜甫研究述略》 、《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及历年的杜 甫研究综述等文章,是作者分别与其的研究生董利伟 、赵睿才、綦维、孙微、梁桂芳、赫广霖、冯丙奇等 合作的。“附编”收录作者的“论*目录”及《“皓 首穷经”,为杜甫也为萧涤非》的报道,故亦收入。
梁晓声谈中国人文 系列套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解密中国人文化心理,记录中国人日常生活百态和精神图谱,以及论述中国文化基因和文化成长空间的作品辑录,分别是《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中国文化的性格》。其中《中国文化的性格》为十四届文津奖推荐图书,《中国人的日常》曾在央视读书栏目进重点推荐。
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个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iancarloBosetti)访谈的记录。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多地表达了卡尔?波普尔对过去的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 他在本书中提醒我们: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由《读书》编辑部编著。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既然我们生活在追求财富的时代,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隐瞒内心渴望致富的动机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弄清楚,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那些物质?为什么?本书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是: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首无穷无尽的烦恼。只有保存大量动物本性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具备的特质:请读最后一章《结语:成为阿尔法猿猴的10个法则》。至于为什么,读过本书自会明了。 作者自称曾在富人与野兽这两种写作题材之间游走,进而在本书中将两者合二为一。 他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有钱人当作动物观察,将主题锁定在“有钱人与你我是否真的不同?”这个由来已久的疑问上,进而发现,同普通人相比,他们晃折不扣的异类,或者说,他们更像动物,而
《中国礼制史 隋唐五代卷》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四部。凡四章:章“隋朝礼仪”,第二章“唐礼”,第三章“五代十国礼仪”,第四章“馀论”(隋唐五代时期所谓蛮夷礼与二氏礼)。 本书对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的传统文献(包括文人别集)以及文物考古资料(譬如石刻墓志、敦煌遗书)作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礼制礼俗角度认识当时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文化,为勾勒中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礼制的大体轮廓,解决礼制史及相关学科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带探索性的意见。 本套书还有: 《中国礼制史 宋辽金夏卷》 《中国礼制史 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礼制史 元明清卷》 《中国礼制史 秦汉卷》 《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
本书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民间收集的近两千套籤谱和丰富的社会调查资料,立足于历史学本位,吸收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闽台区域为中心,对中国影响*的占卜形式——籤占的源流、籤占的方式与仪式、籤占的兆象、解籤人与解籤方法、籤占与宗教信仰、籤占与古代社会、籤占与地域社会、籤占与当代社会、籤占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籤占理论基础、文化内涵,进而揭示籤占长盛不衰的原因和特别“灵验”的奥秘,为观察中国社会文化提供独特的视角。本书还提供大量抽籤人、解籤人的调研数据和近三百张珍贵图片,并用较大篇幅对鲜为人知的药籤进行了深入研究,是迄今为详实的研究籤占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专著。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文化的复兴,以中国元素为主要内容、旨在体现中国独特文化底蕴的审美文化逐渐兴起,这便是国潮。本书共分6章,主要以国潮的含义和国潮的三大要素为线索,阐述了何为国潮、如何打造国潮等。鉴于此,本书有助于唤醒传统审美、创新审美潮流、坚定文化自信等,适合各行各业读者阅读,对于推动国潮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案例典型,可读性强,是一本关于国潮的的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