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课后半小时:中国儿童核心素养培养计划》是一套由米莱知识宇宙内容授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童书中心课后半小时编辑组策划创编,全面对标新课改核心素养要求的系列科普丛书。通过对核心素养育人要求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解读,课后半小时编辑组编排了一套符合上述要求和目标的科普阅读产品,邀请了二十余位专家院士以及一线教师参与审读创作,期望通过这一系列产品的持续阅读,能够让读者打好科学基础,积淀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激发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了解实践创新的方法,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通过30天的阅读,帮助孩子打牢文化基础、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社会参与,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全套共包括31册正文书籍,附赠6张思维导图以及1张使用指南,打造了一个体系化的核心素养训练计划。
内容简介这本打通《易经》与《内经》、易学与中医学,并阐明张景岳《医易义》思想的名著,真知灼见,独步高论。中医工作者和玩《易》者不可错过。张景岳说:“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本书通过详细的文字和2000余幅图,为你揭开木工这项技艺的面纱。 阅读本书,你将学习如何选择木工用材和装饰用材(原木或人造板材);将了解木工的“武器”——传统手动工具和电动工具,从简单的钻头到大型机械工具,不一而足——及各种工具(电木铣等)的使用方法;将清楚家具的主要组装方法(胶合、榫卯拼接、指接榫拼接、燕尾榫拼接等);还将通晓安装各种五金件的方法及各种表面处理工艺(贴面等)。本书细致讲解了一件木工作品的每个环节,意在让你掌握方法,进而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总之,这是一本工具书,在众多普适性的木工书中堪称经典,适用人群广,实用性强。有了它,每一位读者都能直接上手操作。
内容简介这本打通《易经》与《内经》、易学与中医学,并阐明张景岳《医易义》思想的名著,真知灼见,独步高论。中医工作者和玩《易》者不可错过。张景岳说:“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苗族服饰色彩纷呈,宏富多姿,常常被人们所注目。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书作者独辟蹊径,在注意到许多民族文化中服饰退化到纯粹装饰的格局下,从文化人类学的开放框架中恢复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的原貌,探寻苗族亚文化聚落中的服饰形态、功能结构、符号象征意义及其文化精神。本书首先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加以确认其文化价值,进而通过实证材料论述了服饰的缘起演变动因、服饰与人生礼仪、服饰与社会生活、服饰的纹样含义、服饰的视觉传达、服饰的风格特征、服饰的人类学价值、服饰的原始思维特点等诸问题。全书展示了一种新的服饰艺术观和文化观,是一本系统深入研究苗族服饰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