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涵摄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显而易见的文化“化人”之功效,使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文化语境。顾友仁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深刻反思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反传统思潮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以新中国成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为基本线索,对党和政府以及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作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认为,我国新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就必须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纳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我国古代诸多启蒙读物中,《三字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它的成书年代最早是在南宋末年,作者为王应麟。王应麟是南宋的学者,他晚年隐居乡里,编写了一本《三字歌诀》,目的是教导本族子弟读书做人。后来此书风行天下,便不断有人加以补充,尤其是清朝道光年间对元、明、清三代历史的增补,使它更趋完善。人们将书名冠上一个“经”字,意思是说本书字字经典,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三字经》的影响巨大。在中国,它自产生以来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海外,它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它还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以后又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编进了《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可以说,如今的《三字经》早就不为中国人所专有了,它已走出国门,成为世
本教材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经络腧穴概论.一章“经络概述”,阐述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内容、经络的作用及其理论的临床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概貌。第二章“腧穴概述”,介绍腧穴的分类、命名、定位方法、作用和主治规律及特定穴的概念和应用等,帮助学生理解腧穴的概念,了解腧穴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意义。为便于学生了解经络腧穴的发展源流,第三章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及学术的历史发展。中篇为经络腧穴各论,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其中,一至十二章,为十二经络及各相应经穴的内容,先论述经络的分布和病候,再介绍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等,使学生对经络腧穴的理论和应用有具体全面的掌握。第十三章介绍奇经八脉的分布、功能和病候。其中任督脉腧穴的介绍与十二经经穴体例
本书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的合集。本辑精选通行底本,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
《灵飞经》传为钟绍京所书。钟绍京(生卒年不详),字可大,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官至中书令,越国公。“以工书直凤阁”,唐武则天时甚为所重,时号“小钟”。他嗜书成癖,也是收藏家,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宋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道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明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此卷为《灵飞经》写本残本,残本仅余下墨迹43行,行17字。它的起笔锋芒毕露,行笔迅捷肯定,收束方圆随心,展示了高超娴熟的用笔技巧。墨色淡雅,层次丰富,笔画覆盖处历历可见,丝丝分明。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将唐人书法的精义表达无余,远胜过传世的诸多刻本,如《渤
来楚生(一九○三——一九七五)近代书画篆刻家。原名稷勋,字楚凫,晚年易字初生、初升,号然犀、负翁、一枝、非叶、处厚、别署安处先生、然犀室主等。浙江肖山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工书画印,其书用笔凝重老辣,有惊矫纵横之势,富于金石味;其画削繁就简,神形兼备,虽花草鱼鸟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印苍茫浑厚,布局奇险,运刀如笔,左右逢源,世称书画印三绝。著有《来楚生法书集》、《来楚生画山》、《然犀室肖形印存》、《来楚生自用印存》、《来楚生草书集》等。 《来楚生草书千字文》是先生临摹智永千字文的精心之作,册后题示“大意临之”,如对照智永原迹,在神似与形不似之间,通篇精气内含,取转左侧右之势,用笔顿挫有致是王字家法。细察此册,用笔中渗透篆隶、汉简的笔法,结体中流露出黄道周的体势,点事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涵摄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显而易见的文化“化人”之功效,使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文化语境。顾友仁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深刻反思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反传统思潮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以新中国成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为基本线索,对党和政府以及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作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认为,我国新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就必须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纳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