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北齐天保间刻,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此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字径50厘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存九百六十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通篇文字气势磅礴,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 讲。涉及《百家姓》前80 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内附三集同名讲座光盘,值得珍藏。
书法线条的节奏与韵律是创作的灵魂,也是书法创作的艺术表现形态。更生动地展现书法线条的节奏与韵律,就需要书法家具有深刻的领悟力和独到的表现力。张森就是一个有着独特悟性的书法家。 张森的书法创作注重书法的点画、注重结体、注重行气、注重章法,这些就书法而言,平凡到人人皆知的道理,却恰恰不是人人都能随心所欲的。张森将书法为载体,把心境的流露,情绪的变化,认作至高无上的创作行为,于是就有了如何选择载体、运用载体,归根结底是如何让心境和情绪来带动载体,又如何让载体来发挥心境和情绪,从张森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张森书法的点画平直与欹侧、结体的松散与密实、行气的严谨与放逸,构成了他创作的心境,情绪和载体的契合,从而形成了他的书法意境。 张森的隶书有传统、有个性、更有平易近人的亲切之感,可当
三百六十行是人们熟知的社会风情,本画册不仅选定以商业发达的十九世纪广州商埠为背景,并以当时已盛传于世界的用中国民间画技法和西欧画技法相揉合的“中国贸易画”形式绘制。编者黄时鉴教授戏剧性地从海外,把数百幅以“三百六十行”为载体的“中国贸易画”千里迢迢地带回其发源地,让读者一睹当时风行世界的“中国贸易画”的风采,也可从中了解当时人们对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认识。本画册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画面下还配有相应的“竹枝词”或注释,增添了读者在批阅时的兴味。
《千字文》是我国六朝以来盛行最久的一种字书,用以教授学童,是读书识字的启蒙读物。在《千字文》流行以前,早就有类似的字书出现过。东周时期,有《史籀篇》问世,通行於秦国的领域之内。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流传全国各地。西汉之际,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训纂篇》和史游的《急就篇》相继流传过,对每个时期帮助学童识字,推进文化的发展,起过的启蒙作用。 历代流传的字书,到了後来,只剩下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和六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两种,而一千多年来,深远影响的,惟独周氏的《千字文》。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千字文》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存在忠君、孝亲、甚麽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当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日用器物诸内容时,虽然仅
《弟子规》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或许也可以说,如果《三字经》更多的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钱文忠先生分22讲,从规矩、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弟子规》的内容和精义。
世纪回眸,请别忘记对剧烈变动、新旧并存、亦中亦西、斑驳陆离的民国服饰瞧上几眼。本书共由传统服饰、官场服饰、学生服饰、留学生服饰、时尚女装五部分组成。收录了400多帧民国服饰图片,组成一幅20世纪前半期社会风情画卷。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其演变、发展已融会与人类文明史的漫漫长河中。传统服饰可谓洋洋大观。世纪回眸,请别忘了对剧烈变动、新旧并存、亦中亦西、斑驳陆离的民国服饰瞧上几眼——400多桢民国服饰,组成了一幅20世纪前半期的社会风情画卷。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于佑任标准草书千字文》是由于佑任所书的千字文,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遣余力。于右任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后之学人,当更易易,国事多艰,玩物为罪,予近年入夏,脚疾辄发,情日月,视息难安,因思以未尽之年,致可举之力,任重知微,初恐不胜,数更寒暑,得献斯编,当国运重新之时,知必为进步之国人所接受也。
王连三先生是我国的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王连三教授是中国大提琴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从海外回归的专家学者之一。回归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大提琴教授,并且参与音乐学院附中的筹建工作。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职期间,他积极制定大提琴专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并指导学生,为新中国的大提琴事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王连三先生作为中国大提琴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在编写教材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王连三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作了许多中国风格的大提琴作品,为大提琴这件西洋乐器披上了一件“中国外衣”。他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有中国民族民间特色的大提琴曲,体裁有协奏曲、组曲、重奏曲等;另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