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全部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它以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社会传习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对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鉴。它对当今的读者传承中国传统,创新中国文化,是一本振聋发聩的启蒙书,也是当今中国人继承传统的学术普及入门书。
2017年初,中央两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关于“中华 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述和传承要求,同时也是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 本书共分二十二讲,围绕中华 传统文化这一核心内容,探究“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如何用”这四大问题。深度解读了中华 传统文化,探寻了中华文化的原始根基。从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家风家训、治国理政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华 传统文化,同时讨论了如何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民间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便于读者从中体悟并学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 传统文化。
汉字是人类 古老而传承不 的 古文字,它是我们先祖为记录汉语而创造的符号系统。 汉文化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 的载体,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中国丛书”立足传播 的中国传统文化,让读者 深入地体悟汉字文化的魅力,本系列丛书以汉字为主题,每本书介绍一个汉字,注重汉字背后的思想文化及精神内涵,系借讲解汉字来讲述中国文化,将传统中国思想中的关键概念以通俗的方式阐述出来,适合普通大众对历史文化的阅读需求。 《仁》从“仁”字的源流出发,通过字形内涵的演变反映仁观念在我国历 不同时期的意义和作用,启示今人 好地理解仁观念,将仁观念进行现代转换,将中国 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本书将以交流史的观点重点阐述明清时期东亚区域各国的服饰文化,主要涉及明清两朝的中国、室町及江户时代的日本、李氏朝鲜、琉球王国等,具体包括中日、中琉、中朝、日朝等双边乃至多国之间的纺织品交流、衣冠制度影响以及服饰文化的介绍与印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第三辑)为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院刊、广西古代文学学会会刊,重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研究,萃集理论界、学界的研究成果,关注国学对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的影响,提炼国学精髓,探讨国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探索国学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与结合途径,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本辑设有国家方略、儒学研究、古代历史研究、古代哲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古代艺术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区域文化研究、域外汉学研究、国学学者研究、国学教育及普及推广研究、学者访谈、序跋书评等栏目。
《中华 传统文化经典要义》选择了中国文化 具代表性、 影响力的30部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依照中国文化发展的流变,对每一部经典著作进行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解读,探索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全书既历数和陈述了中华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源流和学术沿承,又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中华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全貌和体系,呈现了几千年来中华 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中华 传统文化建设的具有中国人文精神、传播中华 文化的纲领性读本,也是一部兼具学术品位、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举的经典读本。
《忠》是《汉字中国》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试图从“忠”这样一个汉字的微观视阈出发,通过探究其起源、内涵、外延,勾勒一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宏大轮廓。它以“忠”自“中”出为起点,探究了“中”之中正的 初含义,揭示了“中”“心”结合是为“忠”的内在动力机制,并由此出发细致研究了历朝历代“忠”观念的演化历程,以及“忠”这样一个派生性的,并非 为古老,且 初表示为“不偏”“无私”之意的范畴,如何能够在众多较之 为古老、 具有首属性特点的范畴中脱颖而出,上升到“ 群伦”的高度。借助思想家的深邃思考、社会政治活动参与者的或惊天地、泣鬼神,或悄无声息的默默践行,洞察了“忠”自身存在着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相契合的内在机理,显示了“忠”在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家国情怀养成、
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精)/国学典藏》是宋代学术笔记 综合性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被 为宋代三大 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其内容繁富,议论精当,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章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所不包,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