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节日之书》是一本解读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知识读本和经典佳作,是知名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 生活简史 。 本书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情感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幸好有节日,让我们找到根系。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5部中短篇小说。《饺子》这一小说集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 故事梗概: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顶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 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 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理论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讨论故事随“机”变化的规律;并且通过田野考察、传播实验、记忆实验等实证研究,具体讨论故事随机应变的“机”与“变”。
本书是一部记录桂林地区各民族节日习俗、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主要展现汉、壮、瑶、苗、侗、回等世居民族,在桂林这片土地上保留的传统民俗和民族文化,既包括桂林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各民族的特色民俗节日。两位作者均为地方民族民俗研究者,他们立足一线采风,以小短文的形式,生动、细致描述了各民族节日里的民俗活动细节、乡土村庄朴实的生活情景以及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内涵。同时,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民谣、山歌、谚语,展示出逐渐消逝的村庄和传统记忆,以及人们生活和家族观念的变迁。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本书从饮食、丧葬、信仰等方面阐述元代的风俗,展示了元代 的基于民族融合的风俗特点,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
风声鹤唳的十八岁,周乔和某人初次见面就有了过节;后来,却成了他们 盛大的节。青春里的过节,往往是另一种奖赏。从同学到队友,从运动会到世界赛…… 她每一次逆风而上,每一次争霸四方,所有的荣誉都与他有关;每一次卸下心防,每一次感受美好,所有的柔软也都与他有关。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撰。陈元靓,南宋末年出生,自署广寒仙裔。 全书以类书的方式编撰,共四十二卷。书前有首卷、 图说,后有末卷、总裁。正文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四季,以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为序。以节令为纲,以时俗为目,举凡农事生产、日常生活、祭祀祈祷、服饰饮馔、游乐诗赋、养生诊疗,乃至历史故实、神话传说,莫不征引,蔚为大观。该书被誉为岁时风俗记载方面的集大成者,对研究岁时民俗现象的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再加之该书成于宋末,作者在文中所引用的图书,很多在后世已散佚缺失,故文献价值很高。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 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 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理论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讨论故事随“机”变化的规律;并且通过田野考察、传播实验、记忆实验等实证研究,具体讨论故事随机应变的“机”与“变”。
湖南地区民间信仰的文化生态及保护研究 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照湖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在这个视角之下,首先是将湖南地区民间信仰看做一个开放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其次,是从湖南民间信仰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湖南的文化生态问题。本论文用宗教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湖南地区民间信仰发展变迁及现状作出了研究和分析,将湖南地区民间信仰文化生态视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研究其在自然-文化-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环境中的互动关系。本论文分析了湖南地区民间信仰文化生态的系统环境,湖南地区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重点分析了湘南衡山地区、湘北洞庭湖地区、湘西地区等三个民间信仰的典型文化生态区域,剖析了当代湖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种种文化生态困境,探讨了构建平衡的湖南地区民间信仰文化生态的多种措施,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
本书是基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社会文化批评。 八个悖论式文化议题:学术研究与民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学科的自然成长与运动式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术求真与大众传媒眼球效应之间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评与地方经济诉求之间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与独占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民间文化遗产的共享性理念与私有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城镇化变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间转换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迷失之间的矛盾、求仙问道与世俗利益之间的矛盾。 六个传统文化现代性话题:传统宗族社区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信息流通、灾难叙事中的灵异谣言、谣言传播中的情绪煽动及语言暴力、传统话语资源的商业化运用、江湖艺人的适应性生存、网络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与英雄生产等。
七夕风俗是我国形成很早,在西汉初年传至长安宫中、演变为乞巧为主的节庆活动。两千多年来,不但传播国内大部分地方,而且传至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一带。同时,它也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 牛郎织女 传说联系在一起,更同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时在夏收之后、秋收之前),各地乞巧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状况。但以往对七夕节极少有人关注,有的书中、文章中也多是一般介绍,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