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5部中短篇小说。《饺子》这一小说集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 故事梗概: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顶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本书是“国学百科”丛书中的一种,介绍古人在生、长、婚、丧等人生重要节点的仪礼和习俗,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四部分。其中诞生礼包括求子习俗、生子习俗、佑子习俗、取名习俗等内容,成年礼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现代民间的成年礼俗和校园新兴的成人礼等内容,婚礼包括恋爱习俗、说媒习俗、婚礼过程、成亲仪式、婚姻观念等内容,丧礼包括丧葬文化、丧礼过程等内容。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以图补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内容融入时代精神,引导读者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礼俗,对当代读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向来重视礼仪之交,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庆典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场合,庆典致辞的好坏就是能体现庆典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告诉我们,庆典贺词,必须要谨慎,务必用好的致辞来光大我们所要庆祝的事业。 《庆典贺词全书》不仅是一部涵盖面广的致辞书,还是一部生活工具书。书中设置了多个庆典场景,列举了几百篇实用贺词,并且搜罗了上千个祝福佳词、佳句、对旬,是一本实用的功能书。书中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列举了不同的人范例,其中囊括了各行备业、各种人物,无论是商业庆典还是家庭聚会,无论是宴会还是酒席,都可以让你轻松搜罗到祝福之语!掌握这个工具书,不仅有助于锻炼你的口才及社交能力,还有助于提井你的人格魅力,让你更容易成为庆典活动的焦
张福慧*的这本《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在学界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安多藏族传统节日分为民俗性和佛教宗教性两大类。对于**类民俗性节日,本书运用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性节日的形成、发展、各地区现状及其地方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第二类佛教宗教性节日,本书结合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在详尽收集此类节日相关资料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部分佛教节日的民俗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
《中国文化·节日》是一次对当下中国节日蜻蜓点水式的观察。我们从众多的节日中选出21个节日,然后从节日的内在精神出发,分为坚韧的记忆、神圣的祭拜、世俗的狂欢、生产的节律等七大主题进行书写。在进行历史的追溯的同时,更加着力于现状的展呈,希望为读者勾勒出中国节日的进行时。
《节庆致辞》是一本专门针对各种庆典场合贺辞的实用书籍,全书共有十余篇,精选了节日、新婚、开(闭)幕、开业、学校活动、周年纪念、庆功、升职、就职、各类比赛、乔迁等庆典场景的贺辞实例百余种。通过各方面的展示,向读者阐述了庆典贺辞在各种人际交往、职场官场的重要作用。本书采取了众多贴近生活的范例,致辞人对致辞场景的描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节庆贺辞佳句,以便丰富读者的视野。贺辞实例中不但有名人的经典贺辞欣赏,而且还包括庆典的礼仪习俗,为读者节选和创作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