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只是一名年青的食客而已,不算是“识得食”。什么叫做“识得食”,可也很难讲。有些朋友天生就懂;有些则需要不断的尝试、比较、学习才懂;有些经过这些“艰辛”的过程,依旧不真懂,只是装装;还有人,压根不在乎这些。在我看来,“识得食”的人必不会恶形恶象,不靠损贬食物来提显自己,不必努力攀着什么圈子来标榜身份,他们说好吃的,别人试过也觉得好吃,这就算是了。
不知不觉,写美食专栏这件事已经到了第十个年头。……做跟食物打交道的事情,其实真的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在最寂寞的时候要坚持下去,在最热闹的时候更要坚持下去。——殳俏。继《吃,吃的笑》之后,“美食工作者”殳俏,再度集结美食专栏,开启《贪食纪》三部曲:寻味/ 索材 / 乱谈,关于美食的“微不足道”,总是说不尽、聊不完的。
《欲望厨房》是焦桐的第一本“诗房菜”,一场惊天动地的味蕾与文字的情色革命,既肉欲且性感。 焦桐异想天开,把食谱写成了诗谱,将书房变成了欲望流溢、春情荡漾的厨房,“所有想象都在一只/高温而润滑的炒锅里,所有的/材料,充满暗示——”(《寻花问柳》)。他就这样正邪(谐)不分、荤腥不忌地上菜,以“壮阳”为主题,大火热炒,文火炖煮,冷嘲热讽后再加以焦虑焖烧,终成兼具巧思创意与解构批判的奇馔佳肴。 而“壮阳”神话也就在文字色香味的交媾亢奋中,不断勃起,不断龟缩,展现其暧昧矛盾的多义性。原本“壮阳”即“状阳”,以形补形,眼见为信,于是乎,形状愈屌者(如虎鞭)愈具补肾固精之功。但焦桐硬是把“状阳”的“壮阳”之物,写成呆头傻脑的“戆阳”,像卷在培根中“允执厥中”的热狗香肠,也像裹上蛋糊
在武夷山品种繁多的茶树中,有一种树丛矮小,叶片厚窄的茶树,它或生在路边,或生在悬崖,或生在山颠,耐寒耐旱,到处都能生长,而且枝叶繁茂。原先人们习惯叫它做“菜茶”,后来又称它为“奇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武夷山古时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什么时候,海水突然降落下去,从海面上露出许多奇峰怪石,山上还长满绿树,山下是片片肥沃的绿洲。人们陆续地搬到山下定居,开辟良田,栽果种菜。乡民们辛勤劳动,几年之后,村村六畜兴旺,户户五谷丰登。 不知何缘故,一年初秋,虽然天气不算太旱,但武夷山的所有泉水统统断了源流,满山的树木一天天地枯黄下来,良田也都龟裂了!一些老人,天天跪拜求天保佑;可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呀!村村户户只得挖草根、剥树皮当粮充饥。身强力壮的小后生吃了都一天天瘦下来。老人小孩吃
《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内容介绍:饮茶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和精神几经离合,不过最初整合的是形式。 在寝殿造到书院造这种武家贵族独特的建筑结构过渡中,武家的宅邸发生了种种变化。……室内装饰等配合凸窗、搁板架、台板,这一书院造建筑样式的做法基本定型。 吃茶的方法从室町时代后期起开始发生变化。茶会客人的人数限制在数人,称之为“茶汤”。……随着茶会演变成茶汤、客人人数的减少,客间的狭小促使主客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于是就发明了被称之为小客问或数寄屋的特别茶席。 《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的作者是田中仙翁。
《随园食单》,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吃货严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曾在某观察家用餐,诸菜尚可,饭粥却粗粝,我勉强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 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多不过6两。有人会问:不够吃怎么办?答案是:吃完再炒。 鲫鱼,要选扁身且带白色者,肉质鲜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离。圆身黑背的鲫鱼,肉质僵硬多刺,简直是鲫鱼中的"地痞鱼"。 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鸡分5个部分可吃,而鹿佳者,只在尾上一道浆。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而且不能涮火锅…… 《随园食单》,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蔬饭之间,是闲情,是雅趣。
《寻味中国》的作者林留清怡是一个ABC,她出生于芝加哥,在南加州长大,从小喜欢写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之后才首次来到中国。来到这块陌生的大陆,她发现自己对美食烹饪的爱好和对写作的热爱一样大。她亦发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中国人对美食充满了热情,汉语中三句话离不开食物和吃,比如说"吃醋""吃苦",再比如用"酸甜苦辣"形容人生百味,所以她也希望通过美食走近中国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冒险之旅从北京的一所"既没有暖气,也没有量杯"的烹饪学校开始,到山西面摊和饺子馆做学徒工,再到上海外滩餐厅的大厨。从普通的面条、饺子,到狗肉、牛鞭,又或餐厅的饕餮盛宴。在厨房里,在餐桌上,她遍尝独特的中国美食,也碰到形形色色的中国老百姓,并耳闻目睹了这些人物普通或又不平凡的经历、故事;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
中国以“美食大国”享誉世界。不仅各种美昧佳肴遍布全国各地。中国菜品更是风行海外。然而,美食一事,除品味之外,更有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融会其中。每一个中国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在这种文化中,传统美食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 李春梅等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带你从纸上认识、回昧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中从中华饮食的起源和发展、历代名宴、主要菜系和菜品、小吃、主要烹饪技法、饮食礼仪等方面入手。收录了有关中国美食的传说、典故、趣闻、轶事。系统介绍了众多中华经典美食的历史渊源、独有风味和鲜明特色,折射出各个
不知不觉,写美食专栏这件事已经到了第十个年头。……做跟食物打交道的事情,其实真的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在最寂寞的时候要坚持下去,在最热闹的时候更要坚持下去。——殳俏。继《吃,吃的笑》之后,“美食工作者”殳俏,再度集结美食专栏,开启《贪食纪》三部曲:寻味/ 索材 / 乱谈,关于美食的“微不足道”,总是说不尽、聊不完的。
喝茶,是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也是一种雅致的生活艺术。华人喜欢喝茶,英国人每天喝好几次茶,日本人更将品茶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其实,随着华人的播迁和文化传播,喝茶的文化已经传布到全世界。许玉莲老师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漳州等地传授茶道,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茶铎八音》为茶文化发展的观念与思想提供了许多正确的方向,如音(篇)的茶道观念,许玉莲要茶道老师们亲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学生或员工代劳。第二音的茶文化复兴,许玉莲提出了新茶文化区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带来的方式,要从现在生活的时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许老师直接指出许多所谓的风格差异实际上是做法的错误。第四音的品茶,许老师踏出了茶汤市场的步,亲自将泡茶与茶汤有偿地卖给消费者。第五音的器物,许老师认真地做实
《茶经述评》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茶经述评》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
本书共分茶史渊源、古今茶书、名茶趣谈、饮茶风习、鉴泉辨水、茶具品赏、名人茶缘、茶与礼俗、茶与修养、茶与艺文、茶馆趣闻等各部分内容,文字流畅、生动活泼,饶有趣味。书中还从历代版画、书法、国画等作品中,精心选择360多幅图片与文章内容相配合,形成图文并茂的特色,更增添了《茶趣》的趣味。
本书汇集了2006年一年来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茶余饭后话北京》播出的节目精华,分为“古都千载蕴沧桑”、“深庭旧院掩雕梁”、“万金商贾云集地”、“百业师徒传承乡”、“海纳江河融天下”、“京华清韵永传扬”共六大部分,涵盖了关于北京史地民俗的多方面内容。文字简练,文笔生动,内容详实,涉及面广。图文并茂,有利于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学习历史,了解传统。从而更加热爱北京,激发起建设新北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酒杯里的中国》通过酒场这个非常大众化的社交载体来教人们如何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办事,办成好事,做一个在职场游刃有余的社交达人。有酒场的地方就有人场,如何与人沟通向来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中国的酒文化就是一个讲述如何与人交流的文化。
本书汇集了2006年一年来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茶余饭后话北京》播出的节目精华,分为“古都千载蕴沧桑”、“深庭旧院掩雕梁”、“万金商贾云集地”、“百业师徒传承乡”、“海纳江河融天下”、“京华清韵永传扬”共六大部分,涵盖了关于北京史地民俗的多方面内容。文字简练,文笔生动,内容详实,涉及面广。图文并茂,有利于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学习历史,了解传统。从而更加热爱北京,激发起建设新北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味觉中国:舌尖上的茶文化(图文全彩)》以茶文化为本位,以陆羽所开创的茶文化体系为脉络,上溯茶业的源流,下叙茶文化的流布,从茶的传说,茶叶的产地,茶道精神,茶人的精神气质等诸多方面通俗地讲述了中国茶文化。
《实用鉴茶泡茶品茶/中国茶图解全书》编著者刘东。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茶以清心,茶以雅志,茶以助禅。品茶要品出茶叶生于深山幽谷,汲取山水灵韵,远离尘俗的意境。静静地品一杯茶,体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状态。淡淡的茶,似乎没有特别的味道,不同的人却可品出不同的滋味来,最是隽永持久,正所谓人生百味尽在茶中。不必强求泛舟江上或长停山中,只要有宁静平和之心,即可偷得浮生半日闲。自我,尘俗不侵,三两知己,把壶临风。
酒文化,伴随中国文明而生,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酒以不同的身份渗入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最初,它只是一种饮料,在巫祭文化产生后,它成了重要的祭品:周代礼乐文明兴起,它又成了参与礼俗的重要物晶;随着士大夫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它又成了文人风流雅趣的标志和催化剂。 在酒文化的历史中,地域的差异、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渐趋频繁、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更,都影响着酿酒工艺的改进和新酒品类的诞生;而这些晶种各异的酒,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乃至人们的行为方式。 《酒文化》(作者黄玉将)从酒的起源、传统酒器、名酒品类、酒的影响、风俗礼仪、名人酒趣等诸多方面,用通俗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酒文化》深入浅出地将中国酒文化介绍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