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2006年一年来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茶余饭后话北京》播出的节目精华,分为“古都千载蕴沧桑”、“深庭旧院掩雕梁”、“万金商贾云集地”、“百业师徒传承乡”、“海纳江河融天下”、“京华清韵永传扬”共六大部分,涵盖了关于北京史地民俗的多方面内容。文字简练,文笔生动,内容详实,涉及面广。图文并茂,有利于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学习历史,了解传统。从而更加热爱北京,激发起建设新北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耽慢”,是担心太慢吗?作者解释说,是效仿古代优雅文人的“迟延缓慢、随意适性”。自我缓慢,是生活闲适,不慌不忙,或称“自慢”,但在日文的解释,则是“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根据何飞鹏先生的《自慢》解释)。是否因为慢工出细活,就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成为最拿手的绝活?古代文人,过的是一种优美的人文生活。吟诗作对,文章写意,诗画言志,文人往来,以文会友,坦诚相处,“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何等开阔自在的胸怀?现代人是不是也可以过着优雅的人文生活?当然可以。 工作是为了耽慢生活于都市,有多长时间未曾好好静心喝一杯茶?茶可使人生起很大的转变。从一杯冲来熬夜牛饮的茶,到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会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们静心的空间。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
本书是“古文佳作类编丛书”系列之一的“历代茶经酒经论选译”专册,具体包括了:东溪试茶录、大观茶论、品茶要录、曲本草、北山酒经、茶经、茶谱、茶说、茶疏、茶解、茶笺、酒谱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茶艺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套书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不像《古文观止》那样单一,而是着眼于中国历代日常生活的古文佳作,涉及书信、奏章、养生养性、锻炼身体、品茶、养花、战表檄文、教育子女、家庭和睦等各个层面,将读者带进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许多新领域,自然大开眼界。阅读这些经过精心选择的古文珍品,可以让广大读者增长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学到社会交往、自我修养、成家立业、安排生活、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本领。在吸收古典文化方面,是一种可贵的创新。而且,编者并没有命令式的让你必须接受什么,
古代的中国人,将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文物·图像·历史系列·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从古代壁画、画像砖、器物等的图画分析解读入手,讲述古代中国以及从域外传入中原地区的食物特色和滋味,分析中国古代的味觉审美意识和理论,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境界。
本书由茶人陈龙主编,书中首先从为什么喝茶说起,再说冲茶喝茶,再去了解各种茶的品种,随后才是茶的种植、加工、选购、存储,以及茶具、水、茶仪、茶史等用具与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总之,本书是想让不懂茶的年轻人开始了解茶,并喜欢上茶、爱上茶,一本书就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品茶秘籍。
《食用油》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说、成功的品牌故事以及实用的生活常识等方面对点滴醇香的常山山茶油、天然保健的宜春野茶油、晶莹透亮的大名小磨香油等14种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现一个拥有灿烂农耕文化的美丽中国。
酒文化,伴随中国文明而生,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酒以不同的身份渗入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最初,它只是一种饮料,在巫祭文化产生后,它成了重要的祭品:周代礼乐文明兴起,它又成了参与礼俗的重要物晶;随着士大夫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它又成了文人风流雅趣的标志和催化剂。 在酒文化的历史中,地域的差异、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渐趋频繁、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更,都影响着酿酒工艺的改进和新酒品类的诞生;而这些晶种各异的酒,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乃至人们的行为方式。 《酒文化》(作者黄玉将)从酒的起源、传统酒器、名酒品类、酒的影响、风俗礼仪、名人酒趣等诸多方面,用通俗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酒文化》深入浅出地将中国酒文化介绍给读者。
其实,我只是一名年青的食客而已,不算是“识得食”。什么叫做“识得食”,可也很难讲。有些朋友天生就懂;有些则需要不断的尝试、比较、学习才懂;有些经过这些“艰辛”的过程,依旧不真懂,只是装装;还有人,压根不在乎这些。在我看来,“识得食”的人必不会恶形恶象,不靠损贬食物来提显自己,不必努力攀着什么圈子来标榜身份,他们说好吃的,别人试过也觉得好吃,这就算是了。
我们全心全意吃喝进胃里的,究竟是什么,对世界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滥捕海洋鱼类将导致我们40年后不再有鱼可吃;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食物在尚未消费前,就直接被丢弃;一个平均仅被使用20 分钟的塑料袋,却需要大自然400 年的时间才能分解;生活里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多,我们离大自然的食物链也越来越远;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食欲的养成为什么更需要一点智慧和理性? 面对这种种迷思与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什么,责任又在哪里?《慢食之后》,从一个非美食的角度关注生活,思索教育,探索全新的饮食观。
《寻味中国》的作者林留清怡是一个ABC,她出生于芝加哥,在南加州长大,从小喜欢写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之后才首次来到中国。来到这块陌生的大陆,她发现自己对美食烹饪的爱好和对写作的热爱一样大。她亦发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中国人对美食充满了热情,汉语中三句话离不开食物和吃,比如说"吃醋""吃苦",再比如用"酸甜苦辣"形容人生百味,所以她也希望通过美食走近中国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冒险之旅从北京的一所"既没有暖气,也没有量杯"的烹饪学校开始,到山西面摊和饺子馆做学徒工,再到上海外滩餐厅的大厨。从普通的面条、饺子,到狗肉、牛鞭,又或餐厅的饕餮盛宴。在厨房里,在餐桌上,她遍尝独特的中国美食,也碰到形形色色的中国老百姓,并耳闻目睹了这些人物普通或又不平凡的经历、故事;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
《舌尖上的饮食文化(图文全彩)/味觉中国》编著者刘志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除了八大菜系,更有数不清的小菜系,地方菜,私家菜,共同构成了庞大的饮食体系?中国菜注重色、香、味俱全,它不仅为了果腹,更是视为各种官能的享受。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听觉上都兼顾,发明了炒、爆、熘、烧、焖、煨、烩、卤、煎、溻、贴、炸、烹、煮、氽、炖、煲、蒸、烤、腌、熏、涮、扒,以及凉拌、风干、泼琳等千姿百态的制作方式,使中国的菜谱立体化。中国菜从权力地位的体现,最终还原其最初功能——纯粹的生命需求,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这个发展既是流变,也是赋予内涵。不但与“礼”的文化,“娱”的文化交融,还发展出养生、药用、保健方面的智慧。
《味觉中国:舌尖上的茶文化(图文全彩)》以茶文化为本位,以陆羽所开创的茶文化体系为脉络,上溯茶业的源流,下叙茶文化的流布,从茶的传说,茶叶的产地,茶道精神,茶人的精神气质等诸多方面通俗地讲述了中国茶文化。
茶能提神醒脑,茶可做佳肴,茶食茶宴为另一种可口的茶香。贡茶、礼茶是传播情谊的使者,江南人得闲去茶楼成了日常之事,乡村人、都市人可以在这里喝出不同的情怀。江南人热衷于修习茶艺。茶艺是一首独唱的歌,演绎着江南茶独特的风韵。江南茶具有“三最”: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尤以紫砂风景。好器配好水,好泉不胜数,让江南魅力尽情释放在杯里。郑建新、汪琼编著的《江南问茶》以江南茶为主体,以地理、人文、特产、民俗等诸多事物,来展现江南的茶文化,古意盎然,风格独特,是适合江南茶文化爱好者,以及所有爱茶人士收藏之书。
《酒杯里的中国》通过酒场这个非常大众化的社交载体来教人们如何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办事,办成好事,做一个在职场游刃有余的社交达人。有酒场的地方就有人场,如何与人沟通向来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中国的酒文化就是一个讲述如何与人交流的文化。
出于一股“有如火花引燃油田,奔放流窜不可收拾”的澎湃热情,庄祖宜从学术殿堂奔向厨房,投笔从刀,放弃博士改当厨师,摇身变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了饮食界和文化圈。做菜的乐趣在于“分享”,此书即是作者厨艺心得与饮馔乐趣集大成的分享:既有扎实有料的食谱,也有孕育美味、生儿育女的身体领悟;既有餐饮界趣闻轶事,也有潮流趋势的前沿报导,更不乏深刻的饮食文化观察与思索。
这部书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展示,书中以炊具的更新和演进为分期依据,把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进程分为:烹前时期、无炊具烹时期、石烹时期、陶烹时期、铜烹时期、铁烹时期、电气烹时期及分子烹时期,系统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之魅力,让读者朋友更加清晰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随园食单》,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吃货严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曾在某观察家用餐,诸菜尚可,饭粥却粗粝,我勉强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 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多不过6两。有人会问:不够吃怎么办?答案是:吃完再炒。 鲫鱼,要选扁身且带白色者,肉质鲜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离。圆身黑背的鲫鱼,肉质僵硬多刺,简直是鲫鱼中的"地痞鱼"。 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鸡分5个部分可吃,而鹿佳者,只在尾上一道浆。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而且不能涮火锅…… 《随园食单》,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蔬饭之间,是闲情,是雅趣。
悠远的饮食笔记,文字制造的活色生香。 文字篇幅不长,短则数百字,长则一两千字,如明清性灵小品,读来轻松自然。其中饮食细节,与城市男女生活融为一体,风趣幽默,捧读之下,令人怀想生活之美好。所以轻巧的篇幅之下,是阔远的意境。 每篇笔记,皆是舌尖上的旅行,亦有味蕾上的乡愁散漫
本书用白描的手法,将古代17位茶僧与茶之间的轶事细细勾画、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赵州禅师、皎然和尚、虚云老和尚等名僧一起,亲历了那一幕幕生动的场景,静心体味茶、禅之真意。茶中似乎有太多的繁琐与刻意,禅中似乎有太多的玄妙与深奥……其实这二者本就不分彼此,都是直摁生命的当下,如是我闻:茶禅一味。
本书是一本文笔优美、意韵绵长的当代散文集。本散文集以茶为载体,以茶作为依托,来写对茶的喜爱,对茶人的描摹,对茶禅的体会,由实至虚,数十篇短文汇成了一条长河。三个专辑分别展现了:一茶有一机缘,造化下茶境幽深美妙;一茶品一人世界,彰显个人生命的悲欢离合;到第三步,则品茶谈修心,杯水中见了禅境。
在武夷山品种繁多的茶树中,有一种树丛矮小,叶片厚窄的茶树,它或生在路边,或生在悬崖,或生在山颠,耐寒耐旱,到处都能生长,而且枝叶繁茂。原先人们习惯叫它做“菜茶”,后来又称它为“奇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武夷山古时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什么时候,海水突然降落下去,从海面上露出许多奇峰怪石,山上还长满绿树,山下是片片肥沃的绿洲。人们陆续地搬到山下定居,开辟良田,栽果种菜。乡民们辛勤劳动,几年之后,村村六畜兴旺,户户五谷丰登。 不知何缘故,一年初秋,虽然天气不算太旱,但武夷山的所有泉水统统断了源流,满山的树木一天天地枯黄下来,良田也都龟裂了!一些老人,天天跪拜求天保佑;可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呀!村村户户只得挖草根、剥树皮当粮充饥。身强力壮的小后生吃了都一天天瘦下来。老人小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