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中国香文化》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记叙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香文化研究的空白,自2008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中补充了许多珍贵的图片。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宋代苏易简撰写。全书分笔谱、砚谱、纸谱、墨谱四部分,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以及流传的故事。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此次出版,为便于阅读,加了注释、译文、点评等内容,并配有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以提供读者一个较好的阅读文本。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石鼓共十只,高三尺,直径一尺多,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道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礼器碑》,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中国传世明帖精赏: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人手应从碑阳始。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
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水禅师」,陈、隋间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曾有「退笔冢」和「铁门限」等书坛佳话流传于世。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书家米芾称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相传智永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束诸寺。
《中国传世名帖精赏·魏晋唐小楷集》精选我国魏、晋、唐书法名家传世精品小楷编撰成辑,包括三国钟繇作品《荐季直表》和《墓田丙舍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和《东方朔画赞》;唐朝虞世南的《破邪论序》;唐朝褚遂良《灵宝度人经》;唐朝颜真卿的《麻姑仙壇记》。
本书是一本贴近生活的香道美学作品。上部以生活为内容,呈现当代用香的美学生活及感悟。下部提出一些当代人学习香道的方法及理论,解决了香道学习中的一些抽象问题,分享香气审美观点,指导品香者去品鉴香品的人文艺术价值。本书既呈现了当代用香生活的乐趣,又通过品鉴香气艺术,赋予了香气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本书通过52首经典词作,串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郦波从作者和作品入手,依循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原则,还原宋词中那些传世佳作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现场,把每一篇作品都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感知和全方位的体悟。在书中,郦波带你去感受52首宋词背后的家国抱负,去感受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你可以跟着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你也可以跟着欧阳修“人约黄昏后”,还可以跟着苏轼一起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郦波知人论词、知人论世,从宋词出发,讲述整个风雅大宋的文化,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大餐。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首次用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百位老一代艺术家现身说法,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它对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在我们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该书为纪录片的解说词版本,书中既包括专家、学者对“鲁艺”那段历史精炼的解读,又包括部分亲历者对那段激情岁月回忆的口述史。 歌剧《白毛女》参与创作者、《回延安》创作者贺敬之,《白毛女》中代扮演喜儿的演员王昆,影片《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他们眼含热泪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 全书通过“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五部分,对“鲁艺”的建立、发展及其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和浓缩。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宋代泉州府同安县人氏郑自严(934~1015),自小出家,历多年苦旅,修成高僧后云游各地,因常常助民之所需,被闽、粤、赣等地的信众视同神明,争相构庙,踊跃供养。1015年自严大师圆寂于南安岩。自严圆寂后,被朝廷加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尽管定光佛信仰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来历经许多波折,但在广大民众特别是在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陈厦生主编的《定光古佛文化研究》是海内外众多学者对定光古佛郑自严的生平身世、弘法传道、神异传说、信仰传播、文化内涵诸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定光古佛文化的理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