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0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宋代泉州府同安县人氏郑自严(934~1015),自小出家,历多年苦旅,修成高僧后云游各地,因常常助民之所需,被闽、粤、赣等地的信众视同神明,争相构庙,踊跃供养。1015年自严大师圆寂于南安岩。自严圆寂后,被朝廷加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尽管定光佛信仰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来历经许多波折,但在广大民众特别是在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陈厦生主编的《定光古佛文化研究》是海内外众多学者对定光古佛郑自严的生平身世、弘法传道、神异传说、信仰传播、文化内涵诸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定光古佛文化的理想读物。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
本书从宗教学、美术学、服饰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代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及中晚唐至宋元明时期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对佛教造像服饰类型及风格的演变特征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基于佛教义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庄严”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演进过程的探究,以及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适应性与包容性的深度思考,尝试着厘清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发展的完整路径。结合汉民族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较深入地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佛教造像中的衣装饰物在逐渐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外来艺术形式到中印两种风格的交汇融合,再向
本书以人类的基本意识——生命意识——为基点,论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原哲学的观物取象——生命之树文化。作者上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跋涉大江南北,终于剥离出中华民族生命之树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并捕捉到它蜿蜒潜伏于民间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