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中华文化如何提升人的修为的论述和启示,希望其成为中国人自身的成才之道。
本书全面而细腻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别具一格的衣食住行以及深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俗等内容。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展现着中式庸常之美,热气腾腾中透着温馨与可爱,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也凝聚着祖辈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希望这些蕴含时间韵味、历经岁月洗礼的凡尘诗篇,能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引领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共同欣赏这穿越千年却依旧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之美,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本书以《易经》的古典辩证哲学为底层逻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相关的古代绘画和诗歌作品为素材,串联起一个季节轮回周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复合文化框架。 时以为序,《易》以明理,画以成象,诗以传情,统而合之,以便读者可以既深入又直观地审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生存观和发展观。 为了便于读者比对认知和综合理解,本书采取了模块化的方式,将每一节气的内容分为 节气简介 应时之征 顺时之人 当时之务 时节风物 这几个模块,并在各个模块中综合配对与当前节气相应的画作、诗歌,进行简练精要的解读,以便读者轻松观览古人笔下当前节气的物候、人为和时务。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 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故宫三书 是一套关于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的经典读本,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由《紫禁城宫殿》《故宫国宝100件》《故宫与皇家生活》组成。这套书全面揭开六百年紫禁城建筑的隐秘角落,精心遴选故宫九十多万件藏品中的一百件珍品,全景披露三百年来清宫别苑的生活实况,是一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精深之作。 《紫禁城宫殿》 分四大部分将紫禁城内所有形式的建筑一一解剖,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形式(宫殿、坛庙、园林、住宅等),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古建筑百科全书。 《故宫国宝100件》 从故宫博物院馆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挑选出100件,所涉年代上至商周,下迄明清,分为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
本书系经学与文明研究丛书之首册,也是作者杨国荣对于经典和经学的最新思考。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作者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思经学与经典,为中国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典范。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提出了传统经学应走向现代形态的独见,剖析经学与经典的深层次问题,为经学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编立足文本,对《诗经》、《荀子》、三礼、《易传》、《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出了具有现代理论意蕴的诠释,对于经学中的礼学研究如何走向现代学术形态,也给出了具体案例;下编回顾中国经学,将 仁 礼 置于儒学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学经典与儒学的哲学意蕴。
作者韩非。《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本书精选《中华遗产》杂志近十年来的卷首语,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其中, 寻史 依循中国历史脉络,揭示庞杂背景之下的细部; 问道 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 格物 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 闻见 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出身边的中国故事。
《吕氏春秋》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
《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
*册简介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本身具有良好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处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养成阶段,其道德素质、礼仪修养如何,对将来社会风气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其礼仪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本教材分容礼、伦常、社交、燕饮、经礼五册,由个人而人际,由家族而社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教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因应时代发展而变革损益,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非常符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册 主要学习容礼,此部分从传世经史文献钩稽相关材料,取其适合相待生活的部分,予以介绍。容礼极具操作性,可以将道德教育落于实处。
精神的成长,是灵魂的健全,是人格的生成,是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由实现的自觉意识的形成。既不同于传统的老中国,又不同于现代的西方国家的新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有着健全灵魂的一代新人。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礼俗一词,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被多次使用,常常和政治制度并列。从先秦时代以来,礼俗就与整个的“礼”不同,它有一定的范围,正如《礼记·王制》篇中所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现代民俗学将之概括为“人生礼仪”,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各个成长阶段,通过这些礼仪形式扮演着从家庭到社会的不同角色,它表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伦理人际关系。王贵民编著的《礼俗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先秦至近代中国的“六礼”及出生、教育、成长、养老、死亡等礼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介绍了各个时期自皇室到民间各地区、各民族实施各项礼俗的具体情况,并对古籍所载礼仪的典章名物做了简明的介绍。《礼俗史话》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礼俗文化的全貌,从中看到古代社会的众生百态。
泱泱五千余载华夏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家风文化,孕育了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优良传统。本书从渊源有自、家国同构、治家有方、言传身教、父严子贤、母懿垂范、孝悌传家、齐风鲁韵、红色家书等方面,精选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贤典故、名人事迹,运用生动的事例,讲述家风故事,弘扬家风文化。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思接千载、鉴往知来,在中华优秀家风故事的熏陶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涵养时代新风。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 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 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墨子》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主要著作,《论语》并未把孔子的言论全部收入。没有被收入的孔子言论,相当一部分散落在春秋及秦汉时期的各家典籍中。本书以现代视角和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了《论语》之外的孔子言论,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加以注译和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必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全书共分十六篇,包括爱亲*、少成第二、大节第三、明德第四、中庸第五、良史第六、至礼第七、读易第八、惟学第九、取人第十、儒行第十一、春秋第十二、刑教第十三、颜回第十四、遂行第十五、问政第十六。
韦力传统文化寻踪系列,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希求保存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传播中华文明,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觅文记》是系列中第五部,以时间为序,从春秋到晚清,提炼四十六位文章大家为纲目,考据与引证并举,梳理其生平以展现历史语境,注解诗文原作以剖析思想主张。作者历时数年,实地寻访他们的每一处遗迹,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