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像是一个民族灵魂般的存在。几千年来,各地的神话传说以其各自奇特的情节、多样的风格、丰富的内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和精神。 本书收录世界各地著名的神话故事,介绍了许多与神话相关的当地文化知识背景,并辅以大量博物馆中的精美的文物,集客观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先民们的无穷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领略世界各地文明的熠熠光芒,追寻人类起源处的智慧源头。 此外,作者通过耙梳世界范围内各地区、各文化类型中的不同故事,不但系统展现了希腊、罗马、北欧等地的神话传说故事类型,甚至介绍到了很少被中国读者所了解的两河流域、非洲、澳大利亚、印第安等神话故事类型。这不仅展示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让读者们在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地中海文明》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蕞大的困难和蕞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qie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 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
古典文明的古典性在哪里?在这部极为大胆的学术著作中,马丁 贝尔纳挑战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全部基础。他认为,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自18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些亚非语影响被系统地忽视、否认或压制了。 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族群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但势力薄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 雅利安模式 。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认为它们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分卷内容简介: 《黑色雅典娜》卷一集中讨论了1785 1850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做出反应,北欧文明向其他大陆的拓展得到巩固。贝尔纳在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中――戏
作为艺术史教授,布克哈特在其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竟然没有谈论艺术,这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其实,布克哈特全书的论点都是他对艺术的反应的结果。他思考的问题是艺术究竟跟造就它的时代的精神具有什么关系。有时,他相信它们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本书是一部西欧文明的发展简史。在这本以“文明”为题的书中,作者没有对历史作完整的记录,也避开了空洞的概念和定义,而是抓住文明进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引领着读者从古罗马的废墟一直漫游到了,让读者在他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穿越历史的时空,亲历文明的脚步。中世纪的建筑与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与绘画,古典主义的绘画与建筑,工业革命以后的建筑与工程,以及与它们同时发展的文学与戏剧,诗歌与音乐、宗教与哲学,科学与技术,政治与历史,甚至还有民俗与传奇,这些缤纷的素材在作者笔下水乳交融共同铺展了一幅西欧文明发展的灿烂画卷。
本书作为普通高校通识课程教材,旨在向当代大学生系统介绍西方文明产生、发展、演变的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全书共9章,较全面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欧洲的工业革命及影响、欧洲政治革命与美国革命、欧美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知识性、可读性强。本书既可供各高校通识课教学选用,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以提高知识素养。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
在中美关系史的早期,美国来华新教传教士对电国的直接认识几乎就是美国对中国认识的,传教士们在中国的活动是美国人在中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美国在华传教士是了解早期中美交往和互相认知的一把钥匙。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84年)是早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从1833年10月25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返美,在华凡四十三年。1856年后长期担任美国驻华使团秘书和翻译,曾九次代理美国驻华公使。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位中国通,写作了为数甚多的汉学著作,代表作《中国总论》和《汉英韵府》,奠定了他作为美国汉学人的学术地位。《中国总论》试图把中国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是美国最早的汉学研究著作。他的汉学著作对于近代西方人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76年,他从外交职务退休回国,1878年受聘担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