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 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竞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
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先生在这本书中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先生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近年来,智能设备的全球互联、工作的远程化,以及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思,都推动了“数字游民”这一群体的迅速崛起。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远程工作,努力挣脱传统工作地点的限制,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移动,以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最佳平衡。数字游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对数字游民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许多学者围绕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数字技术应用、生活方式、自由、流动性与流动体制、(元)工作、休闲、网络叙事、身份认同、纪律实践、社区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社会关切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广泛传播,增进和加深了人们对该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解。本书收录了
18世纪初,堪称 领导俄国走向近代文明第一人 的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为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彼得改革所引入的欧洲化是俄罗斯文化生活发展的活水之源,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俄国建筑、美术和装饰画艺术的历史文化特征。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核心的贵族艺术是帝国实力的集大成者,记述着沙皇的丰功伟绩;恬静幽美的贵族庄园是俄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激发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巨匠的创作热情;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古老的民间艺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18世纪以来俄国文化生活欧洲化的 背阴面 。18世纪,既是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拥抱欧洲世界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迸发生机的时代,是文化和艺术的 狂飙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