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 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竞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
18世纪初,堪称 领导俄国走向近代文明第一人 的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为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彼得改革所引入的欧洲化是俄罗斯文化生活发展的活水之源,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俄国建筑、美术和装饰画艺术的历史文化特征。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核心的贵族艺术是帝国实力的集大成者,记述着沙皇的丰功伟绩;恬静幽美的贵族庄园是俄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激发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巨匠的创作热情;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古老的民间艺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18世纪以来俄国文化生活欧洲化的 背阴面 。18世纪,既是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拥抱欧洲世界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迸发生机的时代,是文化和艺术的 狂飙年代 。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中,文化领域的改革可谓翻天覆地。本卷从浩繁的史料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明晰地勾勒出转折时期的俄国物质文化的狂飙图景。随着贸易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完善,当今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之一的乌拉尔工业区出现,新作物品种被大量引进,琳琅满目的展销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贸易的地区、等级限制;城市中出现了用于消磨闲暇时光的休闲娱乐场所,服饰和住宅也出现了许多新元素和新潮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的经历很简单,从6岁到82岁都没有离开学校。 他的工作很单纯,从20岁登上讲台,就是上课和作研究。 他16岁参加共青团,17岁以后就不想再过问政治,但政治没有放过他。历史给他留下了风霜雨露的印记,他与中国一起度过了翻天覆地的82年。 他60年的学术生涯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而今,悠悠长水已汇入浩?海洋,他与大自然共存。
本书熟练运用文化研究、传播学、符号学和历史学等理论,以媒介为视域,重构了时尚史。作者基于多年的时尚传播教学及研究,结合媒介研究与时尚研究的跨界所长,将媒介技术发展与时尚史撰写结合起来,在媒介视域下,以“具身”媒介—大众媒介—数字媒介作为时尚史分期的参照标准,书写了从14世纪中期时尚诞生,至21世纪当代时尚的最新发展状况的完整历史,梳理了时尚从古典、现代到后现代的变迁过程,以翔实的时尚史料,近200幅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尚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时尚在风格及文化两个层面的历史变迁。
。。。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编订。 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欧洲与中国》收录作者关于西方历史文明、中西相交之际的会通交流状况、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对比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文章、随笔,展开跨越古今
《2006中国文化年鉴》是一本资料性的综合年刊,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其主要分为以部分:总类、专业艺术、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社会文化和图书馆事业、对外文化交流、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艺术研究与文化科技、文化政策法规、文化设施建设、地方文化事业及文化单位先刊。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日文化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意在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强,并采取中日对译的形式,既有利于学习日语的中国读者,又有利于学习汉语的日本读者。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修订版)》是探索中国士文化传统及其文化性格形成史的专著。我与作者胡益民和周月亮二位有过深浅不等的交往,深佩他们的识力,特别是深佩他们的探索路子,正好能补偿以往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历史内涵探索之不足。《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修订版)》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一般的精神特征入手,是溯远源;继以讨论封建统治者用以牢笼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是溯近源;再具体分析吴敬梓笔下的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由抽象至具体,目的都在解释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一回事。弄清这个历史传承的意义,就不待我来饶舌了。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学者历时10余年,编纂《世界文明大系》12卷。中央电视台超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据此创意而成,并以之作为理论基础。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非洲黑人文明(修订插图本)分册。
《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为《中国礼制史》第三卷(原名《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旨在勾勒魏晋南北朝礼制的大体轮廓,并从礼制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凡五章,章“魏蜀吴三国礼仪”,第二章“两晋礼仪”,第三章“南朝礼仪”,第四章“北朝礼仪”,第五章“馀论(北朝之外少数民族之礼与二氏礼)。《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对传统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包括石刻文字)的综合考察,对佛门与道教礼仪的简明论述,对前人成说的适当取舍,均具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