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 荔枝
中国文化一万年,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简史》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精神,采用专门史的体例,考察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合成的大系统下中国文化的历史,昭示何以中国、何以文化、何以传统、何以人生的深层机制,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探索中国一万年文化的奥秘,展现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灿烂。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发现中国人深厚的根脉,描述历史发展中核心的观念和文明进程中动人的细节,处处积淀着文化的厚重,时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现实人生。它是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集大成代表作。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千年来,汉字始终承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书法则是汉字美学与艺术性的表达,使汉字在悠长的历史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生机。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汉字字体不断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也因而历久弥新,丰富多彩。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说起,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自先秦至近现代,选取近200位书法名家与近500幅书法作品,汇成一部完备的汉字书法通史。
故宫里只有600年明清史?不,故宫里有一部5000年中华文明史! 故宫不仅是明清历史的亲历者,集中展示了明清器物和建筑的精华,而且聚拢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文物精粹,它们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华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存。 本书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故宫文物,从这些器物和建筑着眼,介绍一件件文物的历史内涵、时代背景和它们背后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一部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中国史。 全书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兼及专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勾勒出每个时代的历史、每个主题的变迁,为读者展开一幅活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 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 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
图书《从长安到罗马》季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录片的精彩,5个系列50个主题,涉及文化、社会、生活、建筑、音乐、商贸、军事等各个方面。学者为你当导游,带你行走西安和罗马之间,结合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不断地对比、追问和发现,用文明互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类历史文化的伟大故事。图书《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录片的精彩,5个系列50个主题,涉及美食、时尚、建筑、艺术、政治等各个方面。学者为你当导游,带你行走西安和罗马之间,结合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不断地对比、追问和发现,用文明互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类历史文化的伟大故事。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通俗又十分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经典的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中国文明之源》内容简介 史前史是人类从心智到智慧的发展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阶段,是人类体质及生存能力和思维的进化史、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史、社会形态的形成史以及对自然的改造史。 本书的中国史前史尤其指旧石器时代末距今25000年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3500年间这个时期。考古发现证实这个时期是文明萌芽的历史阶段。本书选择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史前遗址百余处,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和的考古发现,将这些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按年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第二阶段,以及青铜时代早期;按地理分为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和岭南、西部地区;按内容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和新的科技考古手段,从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角度,从遗址的时空发展脉络、
人是 语言动物 。词汇是表达文化意义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基本单位。关键词(Keywords)蕴含某一文化序列的核心概念(Key Concepts),构成人类精神网络的纽结。透过关键词这扇 窗口 ,可以进入文化时空,品味具象深处的意义。本书撷取三十个关键词,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类,在古今东西的时空坐标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变历程,诚如陈寅恪所言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
从世界上家餐馆在中国开封诞生开始, 餐馆史 不单单是讲白色桌布和餐馆老板, 餐馆 本身是映照人类商业社会及人文历史变迁的 镜子 ,它因与人类行为的密切联系而深刻反映了人类的社交属性和社会属性,简言之, 下馆子 的历史是人类追求终极体验文明的历史。从餐馆的建筑到烹饪技术的发展,从人员配备到小费、侍者、地方美食、慢食、快餐 这本书气势磅礴地一站式解读了关于 下馆子 的一切。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 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尚:咖啡的世界史》是一部研究咖啡文化史的百科全书,被誉为咖啡界历久不衰的 圣经 。 作者是咖啡历史学家威廉 乌克斯,他遍历世界各地,从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到撰写,费时18年。全书267张珍贵老照片和插图,详尽地介绍了关于咖啡的一切,涵盖咖啡的起源、种植、烘制、冲煮和器具发展,以及咖啡在各地独特的风俗、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咖啡等,看咖啡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这些内容 越禁止越爱喝 法国:马赛的医师设局抹黑咖啡,受此刺激的咖啡魅力不减反增,迅速在法国流行起来,从升斗小民到上流阶层都疯狂! 德国:不满百姓爱喝咖啡导致巨额的金钱流向国外,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甚至公开要求人民喝啤酒、拒喝咖啡,无奈咖啡最后还是成为德国人民最喜爱饮料之一。 咦!咖啡怎么跟你想的
本书向读者呈现了有关墨西哥公共庆祝活动和流行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在15篇文章中,来自美洲和英国的顶尖学者讨论了从16世纪到现在墨西哥流行文化最具说服力的方面。他们探讨了广泛的墨西哥表达,包括鄙俗的歌曲和舞蹈、节日、石头壁画、圣体节庆典、铜管乐队和民间戏剧。填补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这本及时的文集填补了日益紧迫的需求将提供新的见解读者感兴趣的文化史,拉丁美洲,人类学和其他领域。 这些研究以点带面,从不同角度切入,讨论了西班牙殖民者到达以来,墨西哥公共生活、政治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复杂互动。本书编者们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如格尔茨的 剧场国家 理论、涂尔干对宗教国家的分析、布克哈特的《作为艺术品的国家》、富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等,呈现了墨西哥大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 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
《戏曲演进史》是曾永义教授以剧种的演进为骨架,参照诸多文献资料与底本,编成的鸿篇巨制,全面阐述了中国戏曲的演进过程,被认为 完善了一代之学的内涵和外延 ,是该领域的标志性著作。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 金元明北曲杂剧编 之第十四章至十五章以及 明清南杂剧 。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金元明北曲杂剧编 第十四章 北曲杂剧之余势:明初宪宗成化以前百二十年作家作品述评 、第十五章 周宪王及其《诚斋杂剧》 、第十六章 北曲杂剧的尾声:明中叶至清代名家名作述评 。 明清南杂剧 部分: 序说 、第一章 明清杂剧之著录 、第二章 明清南杂剧演进之态势 、第三章 明中期南杂剧作家作品述评 、第四章 明后期南杂剧作家作品述评 、第五章 清顺康间南杂剧、短剧作家与作品述评 、第六章 清雍乾间南杂剧、短剧述评 、第七章 杨潮观及其《吟风阁杂剧
本书是一部有关丝绸之路及丝绸研究的专门著作,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丝绸交流为切入点,收集与丝绸贸易相关的实物资料,挖掘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经贸交流、政治交往、人文交流的具体情况,全面梳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交流历史,完整地反映了历史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丝绸贸易情况,构成了对丝绸之路的丝绸研究的完整的、系统的内容。本项目呼应 一带一路 倡议,对古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史研究和开展 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戏曲演进史》是当代戏曲研究的 中流砥柱 曾永义教授的鸿篇巨制,也是戏曲史领域标志性著作。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 导论与渊源小戏 。 导论编 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 渊源小戏编 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一方面,当时的俄国仍然面临着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变化却在 每一个毛细血管 发生。国家治理展现出新气象,出现了新的政府组织方式、司法理论、公文制度以及金融形式,文化领域的改变更是 翻天覆地 :首次确立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制度,宗教向世俗政权 俯首称臣 ,定期刊物和出版物带来文艺繁荣,图书馆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在身临其境感受18世纪俄国大变局的同时,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为什么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 狂飙年代 。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