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漆文化》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漆文化的摇篮;长江流域出土漆器及其主要特点;长江流域出土漆器的文化内涵等。
本书是一篇以旧石器至秦灭燕为时间范围、以战国中晚期燕昭王全燕时期燕国疆域为空间范围、综述这一时空范围内北方幽燕地区各考古文化,而以综述两周时期燕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性考古文化学术专著。书中每论及一考古文化,一般均涉及该文化的发现与定名、年代与分布、遗迹与内涵特征、分斯与类型、渊源与去向及族属等重术内容。既充分体现了历史、考古界研究这些文化的学术成果,也多有作者对相关学术问题的裁断与见解。是这一领域既富含共性又极具个性的学术专著,很值得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一读。
本书将清代至民国期间分散在北京各处的有关招幌、幌子的图画和文字资料,汇集起来作了介绍,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统称,是我国商业习俗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商业广告的常见形式。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北京的招牌、幌子,仍沿袭了明清时期北京店铺招幌的形制。如清慎斋裱画店用的竖招,与明清时期这类招牌无甚区别。本书收录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拍摄的招幌的只是北京店铺招幌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历史上北京城商业的真实写照,它对于喜爱和研究北京民俗学、商业史和文化史的人们,不啻为一本有珍贵价值的资料。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之外,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些人能置身世外,在深山中隐居?他们隐居的方式是什么样子7他们的生活到底如何?带着系列的疑惑,促使我一次次走近这些特殊的隐秘群体,试图用我的影像和笨拙的文字向世人展现他们生活的一隅。
广东人的典型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喊冤连天,没有作气急败坏的争辩,而是在一片责骂声中,一方面默默地与SARS病毒奋力斗争,积极与其他疫区分享“抗炎”经验;大家并不怨天尤人,工照开,学照上,街照逛,生活如常,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由广东省人大迅速通过立法,要求“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不滥吃野生动物,预防动物传播疾病”。这就是广东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互相埋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与其把臭氧层骂出一个大洞来,还不如做一点有用的实事。广东人深明这个道理。然而,尽管如此,针对广东人的谩骂并没有停止,反而惹来更多气势汹汹的质问:这条立法为什么不是“不吃野生动物”,而只是“不滥吃”?“不滥吃”并非严谨的法律术语,说了等于没说。是不是广东人在SARS之后,仍然死不悔改,还要继续吃
《西藏贵族世家(1900-1951)》一书的写作基础是建立在笔者对西藏贵族资料的搜集上。关于西藏历史,中外专家和学者已经有了精辟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是整个藏学进行系统和比较研究的起点。本书正如它的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并不是一部西藏地方史,作者也深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一部西藏地方史的专著。但是,本书所描写和论述的西藏贵族家庭的世系生活情况,对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藏学界来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研究内容,它是直接与西藏地方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
《天津老教堂》一书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分七个专题,对的城乡旧教堂、知名的传教士,旧教会与社会名人的交往及其社会事业,旧教会的结局等等,在近代天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展开叙述。本书首次挖掘利用了天津档案馆的宗教专题档案,插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披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知情老人,并对旧教堂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的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天津旧教堂、教会、神职人员的统计和简介资料,对研究近代教会历史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为荆楚文化研究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论文70余篇,从理论和实践等角度,阐述荆楚文化和内在价值和文明湖北的精神高地,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弘扬荆楚文化,发挥湖北特有的人文精神,建设文明湖北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山东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宝贵遗产。经过长期以来文化底蕴的积累和传承,它们已成为人们认知历史、了解传统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因如此,山东境内名山名水的地域性特色及风格差异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并发展成为吸引各地游客的旅游资源,它不仅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山东旅游事业的进步。《山东名山名水/山东地名文化丛书》也是山东省地名工作者努力践行地名文化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