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该书编者从“文化”及“民间”两方面入手,所叙述的文化现象生动有趣、包罗万千,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怎样面世等。并特地加强两个环节:一是文章选取注重“历史感”,尽量收集能反映深圳文化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章;二是撰写长篇前言,对深圳文化发展与评价的焦点进行客观评述,以形成深圳文化30年发展概貌,可读性强, 是一本不可多得深圳文化读本。
共收录随笔、散文八十余篇,涉及甘肃历史古迹、旅游名胜、特色饮食、民歌艺术、风土人物等诸多方面,对于甘肃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具有的意义。
这是丹麦著名汉语学家易德波女士经多年辛勤劳作撰写的一部研究扬州古老地方曲艺——扬州评话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扬州评话的调研共有七章:说唱艺术与扬州评话、原始资料、语音、语法、文体、叙述、口头性与书面性;第二部分扬州评话艺人口述选段有三章:王派《水浒》、吴派和康派《三国》、戴派《西游记》。书后附有扬州评话行话术语表、扬州专案录音录像说明和参考书目。
《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本书为丛书之一。苏州小巷最为挥之不去的影子是在苏州人的心里,她横亘在苏州人的性格中,浮动在苏州人的血液里。苏州小巷之美,美在她的清幽;苏州小巷之美,美在她的雅致;苏州小巷之美,美在她的丰富而深藏不露;苏州小巷之美,美在她的灵秀而才俊辈出……让我们联袂走进苏州小巷深处,领略那一道别有情韵的风景线吧!
当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在18世纪开始成为艺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场所的时候,博物馆机构在当时所面对的公众与今天面对的公众有巨大的区别:在今天,无论是参观人员、规模、文化成分、目标诉求、行为准则等等都起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以“全球化语境中的博物馆经济”为中心议题,力图为正在迅速成长中的中国文博事业建立面向世界的博物馆文化经济体系提供有益的思想学术资源。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夜吐虹霓,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早在唐代就居端、歙、洮、澄泥名砚之首。
本书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介绍了新疆历史文化,多镜头、多方面地反映和介绍新疆,充满激情、全方位、真实、全面地展示新疆,努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发现和发掘,努力将更多的东西告诉读者,更多的魅力展示给大家。
《潮汕工艺寻踪》由吴晓靓、郭莽园著,内容包括:潮阳剪纸:指间的写意之舞;潮州手拉坯朱泥壶:功夫在壶外;大吴泥塑:程式化的民间演绎;香稿塑:使用独特材料的冷门艺术;潮州陶瓷:意趣盎然的民窑制造;金漆画:贵气逼人来,雅俗共赏之等。
本书为“失落的文明”系列丛书之一。古埃及文明因其古老而神秘,因其古老而独特,近200年来,探险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一步步走近古埃及,发出一道道疑问:这一古老的文明为什么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没了?在这些奇习异俗背后,是怎样一个精神世界?是什么力量促使古埃及人不懈地架构通往来世之路,一次又一次地实践渡往彼岸的梦想,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居所”?本书正是带着这些疑问,去追寻“失落的”古埃及文明--把她当做“活的文明”而不是死的历史来考察。
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潮汕文化和潮汕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新形势下潮汕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重振潮汕的战略思考。解读潮汕,对解读中国的区域发展和未来,具有实际而重要的标本意义。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九章,篇“潮汕春天十年纪”,在作者早年网文基础上加以内容补充和深化;第二篇“潮汕21世纪航海新时代”,在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解读潮汕历史,发出对潮汕迎接新时代的呼唤。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振兴和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