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徽州书法》通过梳理徽州书法的历史脉络,引申出对历代徽州代表书法家、新安画派中的能书善画者、徽派篆刻代表人物、徽州名人、徽州状元、徽州御医等群体书法特点的介绍,和对徽州文书、徽州摩崖石刻、徽州碑刻、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牌坊、徽州刻书、浅绛彩瓷器等历史文化遗产上书法特点的介绍,从而印证了徽州书法在徽州文化和中国书法史上应具有的地位。全书以书法为引线,系统介绍了徽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既是一本系统研究徽州书法的著作,也是一本推介黄山风光和徽州文化的著作。
本书是一本有文化营养的书。余秋雨先生在论述文化的性时说“是简单,是糙粝,是毫不弯曲的憨直,是对荒漠和水草交接的占据,是对千年风沙的接受和滑落”。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体味到邵武千年文化的“简单、糙粝与憨直”,并从中吮吸到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因为,未来的陷阱源于对“过去”的不屑一顾。
专门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与造像艺术。敦煌石窟博大精深,仅莫高窟就有735个洞窟。这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外人很难说得清楚。本书以敦煌石窟最为经典和极少开放的55个洞窟为例,图文对照,分15章逐一讲解
16.69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16.69万平方公里的壮丽画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驱散中国上空的阴霾,打造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凭借非凡的智慧、超群的胆略、豪迈的斗志,在江西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导演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在安源形成,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诞生,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创建,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四破铁围奇中奇”在江西苏区演绎。江西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发祥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
在诗歌和小说之间,散文写作于我而言,是中间地带。这是个比较舒服的地带,我固认为那些一生以写散文为己任的人,难成大器,但我承认,我喜欢这种文体。读和写全喜欢。也许由于它是没有写作难度的文体,什么人都可以写,但对于一个有文体意识的作家而言,没有难度,恰是难度,他必须创造难度。让它成为一种最有难度的写作。我相信,只有这种写作,才是好的写作,也唯有这种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南昌人》的写作,是属于这种写作。我积累、构思数十年,就是想写一本这样的散文。写完了,可以接着一心一意去写我的小说。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作者:汉娜·阿伦特)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书稿在充分尊重史实和文献的基础上,以文化散文形式全新结构了“洱海之源 三诏故地”洱源的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拓展和积极的探索,随着文字叙述的展开,读者将领略洱源丰饶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理风景。
本书是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的专著。除了本章(章)的绪论的概述之外,还包括以下章节: 第二章 闽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闽南方言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第五章 闽南地方文艺与方言艺术 第六章 闽南方言的科学研究 第二章主要是用闽南地方史的材料说明闽南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之后的流播(包括在全国各省和境外的流播)。第三章是对各种闽南方言所作的语言特点的比较和分析,先概括各个小区之间的共性,再分区列举其个性(着重于语音和词汇)。第四章从方言和文化的流播、扩散考察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从整体结构上考察方言和文化的多元变异和整合,并透过方言事实(主要是方言词汇和谚语)说明闽南方言人的文化意识。第五章介绍用闽南方言记录的各种歌谣、戏曲和曲艺,说明这些方言艺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作者:汉娜·阿伦特)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广州古港是中国古代海港之一,古往今来一直长盛不哀。本书采用通俗读物
广东航运素来在中国都处于 地位,而其造船业 是从远古开始就有了,从史前的珠海岩画,到现在到处都活跃着广东商船的身影,可以说研究广东航运,必先研究广东商船的船型,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荣发展之路上起到了基础作用。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主编的《蔚蓝船说--广东商船船型变迁》主要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再现了自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广东商船船型的变迁和发展,广东商船历经时代的变迁,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兴盛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基础作用。
古刹名寺往往藏身于青山绿水的幽僻之地,前有清泉淙淙,后有幽鸟鸣啭,既有“禅定”境界,也有幽静之美,那些红尘中的倦客转向清静的寺庙寻求超脱,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参禅悟道,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就这样,文人与寺庙迎面相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落花香浮,月印水底,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悟,难以领略”。
本书是一部城市传记,以非虚构文学的形式追溯中山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三条主线贯穿整部书稿,一条是经济主线:中山从以渔业为主的海岛经济,转变成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农业经济,再发展为买办群体活跃、与世界通商的近代商业城市;另一条是政治、文化主线:明代以降,香山诞生了大批文化名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近代以来,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中,中山更成为革命的策源地;第三条是民间生活主线:从中山的人口、语言、饮食、衣冠、建筑、时令节俗、民间艺术等方面入手,描写了这些民俗活动的来龙去脉,再现其万众同乐的场面,探索南越文化在两千多年间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嬗变过程。
《博自客家》一书以博白、陆川、浦北、合浦、钦州一带乃至全广西、全中国深厚而又鲜明的文化积累,向世界阐明一个崭新的观点:客家民系是中原南迁汉民的特别群体,客家民系的本质特征是中原情结,具体表现为带着中原祖居地的郡望堂号走,永远不忘客家口语与唐宋以前书面语相一致而又走近普通话的祖宗言,做好“厅厦”继汉唐,承传耕读与勤俭崇文尚武谋强盛。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担当过重要角色,古老文明由她而交汇,丝绸之路依托她而开通,西域文化因她而发育。书中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了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塔里木河深沉的爱意和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