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度融合淮扬菜的烹饪技艺与文化理念,以审美品鉴和烹饪技艺的双重视角,全息讲解淮扬经典名菜。书内精选29道著名的淮扬菜品作为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制作过程与成品效果,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娓娓道来,配以典故逸闻,妙趣横生,从而真正品味到淮扬菜的精髓。
《大河两岸》这个名字,既指兰州,亦可指整个甘肃。 金城 兰州,通常因 甘肃省省会 的名头被大家熟知,在此名头之外,五泉山、白塔山,牛肉面,读者杂志社,这些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 兰州印象 了。很多人对兰州(甘肃)都抱持着粗犷、豪迈、黄土朝天的朴素印象,而在作者和很多当地人看来,家乡的风情中,既夹杂着朴实与豪放的风沙,又饱含情怀与诗意的人、事、物。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人、事、物,才能真正看懂兰州,玩透甘肃。 通过此书,希望让读者可以看到 兰州记忆,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兰州印象,不仅仅是一本《读者文摘》;而兰州名片,更不止于中山桥和 黄河母亲 。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总计有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 七大古都 ,特别是前五者都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书不仅对历代各性质的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而且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从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乱兴衰。同时,都城也是全国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对一朝一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诚如作者所言,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本书正是一部了解古都之
《岭南建筑园林》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9章,简要阐述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色,并分别介绍民居、祠庙宫观、园林、亭台楼坊、古塔、水利交通设施、近代建筑等类型建筑的具体情况。是一部全面了解岭南建筑文化的知识读物。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江通过其干流和众多支流将东西南北的资源、文化融通在一起,同时吸收外来文明元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近一千年里,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完成东移南迁,长江已成为中国的核心河。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生于长江,长于长江,又研究长江。在这本汇集数十年研究心得的书中,他用史学家的贯通眼光、文学家的丰沛情感、旅行家的广博见识,详细梳理了长江的地质历史、文明起源和千古兴衰,全面介绍了长江独特的人才、城市、饮食、民俗和交通等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最后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从比较的视野重新思考了长江文明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中的定位。
南昌路,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南昌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南昌路,每一扇门里都有故事,每一座小楼都有传奇,每一条弄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秘密。这些故事、传奇、秘密,其实就是这座城市弥漫的云烟、蔓生的繁花,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腔调。南昌路,光阴凝固为两旁的建筑,随着梧桐绿了又黄,飘散成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阅读上海,不能不读南昌路。作者黄向辉用独有的敏感,抓住南昌路的海派气质,为读者述说南昌路曾经的风云、如今静谧而又繁华的风景和街铺,把南昌路上的时光化成灵动的文字,让南昌路跃入我们的眼帘,又沉入我们的心田。 透过南昌路的历史与现实,让我们在时代的宏大记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厘清南昌路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见证上海滩的传奇、市民社会的变迁、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风云,看清上海一百
本书从追溯古代岭南人的民风民俗习惯开始介绍岭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概述岭南俗文化的特点,岭南人既保存了历史积淀下来自身固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又接受了中原的传统文明,除旧布新。本书并具体介绍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中的 民俗 类项目,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杂技、技艺等,表现了岭南风俗文化异彩纷呈的活力。本书既引经据典,又详细介绍民俗活动的过程和特点,并对每项民俗的起源和民俗活动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引人入胜,雅俗共尚,对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促进作用。
本书为纪录片《深圳非遗》的官方授权图书,从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民俗这五个方面,介绍传于深圳民间,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制作工艺、传承人等内容,通过讲传奇故事、扬匠人精神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特区文化。为了更好地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和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需求,将非遗项目短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稿中,读者可以扫二维码观看短视频,在阅读文字同时,获取更多的视听体验。
《赵焰文集卷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编》该卷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等,充分描摹出徽风皖韵之代表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着重介绍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向为线索,从其源头六股尖写起,一路逶迤而来,描写了沿途的山水人情、风俗典故、历史遗迹、人物事迹,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徽州的自然、文化与历史面貌,牵引着读者踏上一条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时,介绍了沿途的经典徽州美味及其发展传承,不仅有传统的徽菜代表,更有街头巷尾的小吃,将舌尖上的徽州细细道来,由此折射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讲》重在从精神层面解读徽州。从徽商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事迹六个方面讲述了徽商精神与徽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徽州文化、徽商状况和
《岭南戏曲音乐》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19章,呈现岭南戏曲、音乐的众多门类和多姿多彩,进而反映岭南文化开放性、创新性、民俗性的特点。戏曲部分除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四大剧种,另有极富地方特色的粤曲、粤调、雷傩戏、广东话剧等种类。音乐部分介绍了广东音乐、潮乐、汉乐、客家山歌、咸水歌、排瑶民歌等民族特色音乐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音乐和流行音乐。
《天津传》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丛书的重要作品。天津素有 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 之称,是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天津传》从天津的历史落笔,记录天津与丝路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生活联系,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南北粮绸北上的码头、五大支流汇合的河海要冲、最大人工深水港;通商口岸、租界与历史遗迹;泥人张、杨柳青、相声,铺演热气腾腾的俗世悲欢 一本书,一座城,这里是天津。
关学是宋明理学思潮中由张载创立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思想学派。广义的关学指从宋代张载到清末刘古愚的关中理学,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关学由张载奠基,李二曲将其发展到理学与实学想结合的新阶段,刘古愚在实学精神的指导下,将近代科学技术及相关思想引入关学,传统意义上的关学即告终结。清代关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实学与心学的结合。本书就关学的创立、发展、传承及学术脉络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全书共分 9 章,章为总论,介绍关学、关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张载关学思想的学术渊源;第二章为理学的形成与关学学派的创立,详细介绍了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张载关学学派的创立及特征;第三章为张载贯天道性命为一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观、境界论、辩证观、心性论;第四章为张载门人及学术传承,介绍张载门人吕大临、李复等思想;第五章为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 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 福佬与客家之间 ,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 中研院 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 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
《南村草堂笔记(外四种)》收录了近代岭南文史学者邬庆时四种笔记:《南村草堂笔记》《听雨楼随笔》《穷忙小记》《东斋杂志》,以及由点校者所编的《邬庆时谈往四种》,另附录收入邬氏之《白桃花馆杂忆》,主要为邬氏怀念亡女之事。邬庆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长期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他在诗歌、历史、散文等方面都有大量研究和创作。他平生最痛恨文字之狱,著书立说,一丝不苟,认为 一时疏忽,千古疑传 ,所以他写的文章都很重视材料的真实。本书收录之五种笔记,皆可见其记录和论学、著述之严谨,于文学、史学研究颇有史料价值。
本书收录了岩画和史前艺术考古专家汤惠生近年来在寻访史前岩画过程中留下的随笔27篇,并随文附上相关照/图片400余幅,内容涉及云南金沙江岩画考察、纳木错环湖岩画考察、珙县悬棺与岩画调查、青海贵德岩画调查、漳州仙字潭岩画寻访、四川甘孜拉日玛岩画探访等。本书记录了其考古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角度别致,感情细腻真挚,读之可见作者科学前卫的研究方法和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以及其广博精深的学术认知与独立求实的学术精神。
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 史话上海 潮起上海 烟火上海 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本书主要介绍岭南美术和岭南工艺。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岭南绘画与书法,从不同的艺术类别入手,系统介绍国画、油画、版画、漫画、雕塑、书法等在岭南地区的发展历史,多角度多层面地向读者展示岭南绘画、书法艺术的独特风貌及的历史价值,使读者更好领略岭南绘画与书法的艺术魅力。第六章至第九章为岭南民间工艺通识, 通过基本常识、人文美德、科学成就、美学欣赏以及创作者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等角度,结合文史、思政、科技、艺术等学科,带领读者共同挖掘民间工艺作品背后的哲理价值,启迪读者对岭南文化的思考。
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 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成陆距今1200余年,市镇始建于宋。所谓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 的铜江湾,就是指以江湾镇为核心的江湾地区。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包括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全域,宝山区高境庙地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新江湾城地区,以及新静安区的部分区域。 江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江湾交通便利、学校林立,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然而,20世纪30年代,江湾地区的大量优秀建筑被战火摧毁。 本书聚焦江湾镇并辐射周边地区,从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中发掘,以12个专题、130余幅各类图照,将历史上的江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上海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众多元素在此融合衍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建筑文化,为上海展现别样的人文气象提供了深厚积淀。本书基于 建筑可阅读 的理念,用精选的图片、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上海市富有特色的十几条马路,如安福路、武康路、复兴路、南昌路、思南路等,通过介绍,读者不仅能够阅读位于这些马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欣赏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千姿百态,而且能更深入地了解掩盖在这些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进而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上海市城市建设海纳百川、包容万千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