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四部经典之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梁晓声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 人民作家 的社会关怀。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
本书为大型资料汇编,收录宋以来直至民国时期(1916年)的文评专书和论著,共计一百四十三种,六百余万字,十册精装。所收内容主要以论古文为主,亦酌情选取论评骈文、时文之集成性著作,按著者生卒年之先后排列。收书均作提要,介绍著者简历、该书内容和主要版本情况,予以新式标点。各书底本大多选取精刊精校之善本,其中部分传本世所罕觏,如陈绎曾《文章欧冶》、王守谦《古今文评》等书,或国内珍稀,或中土久逸,本次整理对此类珍版则尽加利用。因日本学者所撰评论中国古代文章的文话甚夥,因此在附录部分,除选录两种较有影响的文话著作以窥豹斑外,并附《知见日本文话目录提要》一文供国内学人参酌。本书卷帙浩博,编选精当,堪与《历代诗话》、《词话丛编》鼎足而三,沾概学林,厥功甚伟。
韦力 传统文化遗迹寻踪 最新一步力作。 藏书家韦力穷五年之功,行走探访上万公里,分篇记述中国画史上120位画家的生平故事、创作概观、画史贡献,更及对其故里遗迹的寻访,廓清中国绘画的历史与艺术理念,复现中华美学的古典底色。
词体起于中唐,定型于晚唐,臻于两宋,两宋以来,遂成银汉。历代词集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后来者面对这个情况,其实是非常措手的,无论版本、传承、年代、作者,一旦汗漫不清,则统序崩乱,雠校不清。词,无可观。关于版本之学,历代诗话词话有多,但是,系统的学问,其实是自西学传入以后才开始的。也只有进入数字化时代,经年所集词集才能被全面检索和关照。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之前没有学者专门做过,这次邓子勉教授,基本完成了这个工作,补充了这个空白。本书在充分收集历代词集文献的基础上,从词集的传承、版本、影响、作者及成书经过、年代作了精密的考证和辨释,材料扎实,辨析有力,是词学研究的一大收获,对词学乃至古典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简介 :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是我党创刊时间早、创办时间长、发行量多、影响面广的中央政府机关报。该报创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苏区的历史记忆。《新中华报》由《红色中华》(共创办324期)改名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阵地,是党的重要喉舌。 本次整理出版的《红色中华》系列图书,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央档案馆依据中央档案馆全套影印本,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所做的简体横排整理本,共计3本20册。此系列整理本,文字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风格,内容上则增添了《石叟资料》(即《陈诚文集》)中收集的原影印本中缺轶的77期至144期的14个版面,并另行增加了中央
流沙河先生中年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并卓然成家,其解字三书《文字侦探》《白鱼解字》《正体字回家》以其博雅多识、诙谐风趣的美学特质,进入了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兼具文化文学属性的《白鱼解字》,已经跻身当代名著之列。 在先生逝世一周年前夕,我们推出内含《文字侦探》《白鱼解字》(手稿影印)《正体字回家》(手稿影印)的精装特制系列,以此纪念他的功绩,亦可满足读者的收藏愿望。每本书首页都置放了先生晚年的珍贵照片。手稿本四色印制,*程度还原先生隽永、别致的书法真貌,涂涂改改画画,睹字思人,或可激起我们深藏于心的敬佩、爱戴之情。 我们还约请先生亦师亦友的至交撰写了《流沙河解字系列导读》一书,系统阐述其说文解字的文化价值。 附送彩照明信片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4》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文化观念通诠》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分上、中、下三卷,以中国文化观念为主线,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思想观念的缘起、发展脉络、代表人物、核心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分为天道:本与易,天人:使命与信仰,人伦:社会结构,为政:致太平,修身:道德修养,问学:通经致用,生息:人物与风采七个部分,其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政治理想、道德规范、学术品格、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对于了解乃至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院在我国历史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在教育之外,还承载着书籍流传、文明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出处命运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著名藏书家、古籍版本专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著名书院的游记合集。全书包括北京金台书院、河北莲池书院、山西石芸轩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浙江万松书院、浙江紫阳书院、陕西正谊书院等共57座古代著名书院遗址的寻访札记。在57篇游记中,作者着意考订相关史实掌故,描述相关历史人物生平沉浮,并穿插书院藏书、刻书及书籍流传递藏脉络,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本书汇集山西地域宗祠50余座,从其分布现状、建筑空间记忆及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美学、建学两大学科优势,汇集大量实拍图片、测绘图典对山西地域宗祠逐一展示。本书对山西民间宗祠建筑保护、修缮等工作提供依据,对雕刻、装饰、建筑结构与空间形态、宗祠教化等方面的整理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对长沙地区现存各时期碑刻进行系统调查,逐一传拓,深入发掘省、市、县博物馆珍藏,共计制作、整理拓本近四百件,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碑、麓山寺北海三绝碑等珍品碑刻。在此基础上,由长沙市文物局牵头,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这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释读、点校,终决定遴选出其中的300余件拓片精品编辑成书。书稿自唐至当代,将碑刻划分为庙祠、志墓、摩崖、塔桥亭、应用等五大类,以年代为经、类型为纬,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沙古代碑刻存世概况,从书法艺术、补史证史、保存文献等诸多方面阐述湖湘文化核心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良渚 玉石文 之考释 徐梦梅 良诸 玉石文 是指书契在良渚文化玉石器上的文字,以文字载体来命名,与殷墟 甲骨文 (书契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相对应。 笔者才疏学浅,经过三十多年古玉器的收藏实践和对中国玉文化的探索研究,于2019年7月7日在上海新民晚报 夜光杯 副刊上发表了《良渚 玉石文 》的文章,此乃一家之言。因恰是我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第二天,故此观点提出后,引来众多的关注和讨论。现再作些补充考释 一、 良渚玉石器上的图文字符学界其实早就有所认识。 1996年为纪念良渚文化遗址发现60周年,浙江省文物局编著的《良渚古玉》一书中就记载: 现已发表的刻有图画文字的刻划符号的玉器,似共有18件。法国1件、美国5件、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2件、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1件,故宫博物院3件、首都博物馆1件、上海博物馆1件、浙江省
收藏家韦力的《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四十余位词人,四十二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发展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着重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题:亚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与芝加哥学派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书梳理和介绍了西方学者百余年来对中华文明以外的其他主要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他山之石。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奏响的文明交响曲中的一部分。因此,考察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时,不能不兼顾其他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也不能不借鉴西方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包括西亚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欧洲的爱琴文明以及小亚细亚的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包括哈梯文明、赫梯文明和胡里特文明)。这是我国目前为止一部这种类型的专著,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由由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任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先生任副主编,集合了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领域知名学者共同打造的一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目前该项目已经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凤凰集团重点项目。全书分为仁爱,仁政,爱国,治学等十二个主题。 文所以载道也 (宋周敦颐《通书 文辞》),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深刻体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 文 是中国古代*能体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文体。本书的编写是贯彻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文章 弘道 理念的当代尝试。由主编莫砺锋先生亲自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章中选取192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章,从十二个主题出发,深入阐发中华传统价值观核心思想观念,对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进行当代诠释和发展,从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该
本书汇集陕西地域民间宗祠50余座,从其分布现状、建筑空间记忆及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美学、建学两大学科优势,汇集大量实拍图片、测绘图典对各省域宗祠逐一展示。本书对陕西民间宗祠建筑保护、修缮等工作提供依据,对雕刻、装饰、建筑结构与空间形态、宗祠教化等方面的整理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