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全三册)是精心遴选近10年来部分学者在《中原文化研究》期刊 文明探源 栏目刊发的75篇学术文章,旨在借助河南 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 计划,进一步做好中华文明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拓展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的认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本书编撰整理了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多个阶段的相关学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从宏观视野审视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生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二是聚焦于都邑性聚落与早期国家诞生的相关研究;三是从微观视野考察双槐树、二里头、良渚和三星堆等遗址,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形成文化基因
收藏家韦力的《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四十余位词人,四十二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世界范围内有关设计的关键发展、运动及实践者,深入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将设计置于不同的技术、文化、经济、美学和理论背景中讨论。 书中包含1100余张高清全彩插图,囊括了家居产品、交通工具、字体、 、电子产品、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设计作品,聚焦于代表作品的深入分析,对不同时期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 通过本书,你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设计具有何种特点,历 的设计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设计是如何演变、如何影响大众生活的。
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后人类中心论的后人文主义”,也是我整部书的论点。它关系到摆脱诸如道德理性、统一身份、超验意识或者固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我的聚焦完全落在主体形构的规范性的中立关系框架和可能的伦理关系框架上。对后人类主体的新规范性框架进行详细阐释是集体制定的、以非盈利为导向的强度试验的重点,强度是指对我们具体能够生成的对象进行试验。这些试验是一个实践(一个扎根的共同事业),而非一个套语(常识信念)。我的游牧主体具身化了这个研究方法,通过将关联性扮演的本体论角色前景化,把非统一的主体性和伦理责任结合起来。
《嵩山通志(精)》是一部志书,也是“嵩山文化大系”中的一种,主要介绍嵩山的起源和由来、嵩山奉祀、嵩山灵异、嵩山自然灾害、嵩山地理、嵩山地域与文明、嵩山地域与华夏民族、嵩山地域与文化、嵩山山野风光、嵩山水流、嵩山野生植物、嵩山野生动物和嵩山 自然景观等。它是目前出版的有关嵩山人文志方面 系统和 全面的图书。
本书精选了陈勤建教授十多年来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对非遗保护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针对某一特定非遗项目保护的深入研究;既有对非遗保护方法的精辟缕析,也有对某一非遗项目保护的具体策划。兼具理论价值与实际运用的双重价值,是一本在非遗研究方面有理论深度和实际指导意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