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书画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沈从文说文物》系列,包括 织锦篇 民俗篇 服饰篇 器物篇 书画篇 等五册,收录了沈从文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分册简介: 《沈从文说文物 织锦篇》 本册收录了沈从文的一些有关织锦类的考古鉴赏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沈从文把研究文物数十年里经手过眼数以万计丝织品所积累的经验按时代一一梳理,佐以实物图片,展现出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织锦文化。 《沈从文说文物 民俗篇》 本册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民俗类的考古和鉴赏文章,对中国古代民俗中龙凤等人民素所喜好的形象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各时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全三册)是精心遴选近10年来部分学者在《中原文化研究》期刊 文明探源 栏目刊发的75篇学术文章,旨在借助河南 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 计划,进一步做好中华文明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拓展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的认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本书编撰整理了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多个阶段的相关学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从宏观视野审视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生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二是聚焦于都邑性聚落与早期国家诞生的相关研究;三是从微观视野考察双槐树、二里头、良渚和三星堆等遗址,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形成文化基因
本书为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先生晚年所著,是关于犍陀罗的 一本乌尔都文著作,由 民间与传统遗产研究所出版,出版时间为1988年或1989年。著者曾在犍陀罗地区工作14年之久,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漫长岁月里,主要靠步行进行实地考察,故本书除征引大量文献资料外,还能结合著者本人长期考察所得,对犍陀罗的地理沿革、历史兴衰、社会变迁,以及各种 和建筑艺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犍陀罗有 多、 全面的了解。
为国家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的主体部分,在理论上提出了"生生遗续"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代表性概念。在绪论中,首席专家提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概念,凸显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观,并与西方文化遗产的"纪念碑性"进行对话。上编主要从遗产体系的知识构成形制,包括文化遗产的生成原理、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礼"之体与"仪"之用、乡土知识与家园遗产、遗产与博物学谱系等。下编围绕"生生遗续"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纲要展开论述,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生命之活态遗产的身体践行、生态之写于水上的文化遗产、生养之文化遗产的养育制度、生计之美味"大羊"尚可馔享、生产之形制工作工具与功名、生业之以生为业的世俗神圣。在结论部分,将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与"中华本草学与生命本体"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