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徐新建等所*的《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 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 黄土文明 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 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 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 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 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 事象。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本书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 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本书以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察为依据,以材料学的常理及材料冶金史的研究为基础,将材料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相结合,简述了对中西方文明形成初期及后续过程中材料技术发展过程的观察,并尝试以材料学视角探索和挖掘影响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某些客观因素。 本书仅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两方面的普及知识,适合用作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选修课教材,亦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也期待能为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区)。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其方言不同。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黎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旨在弘扬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黎族文化,在回顾前人研究贡献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下和今后黎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陈翘》是《当代岭南文化丛书》之一种,传主是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全书共分为三部分: 陈翘传略 简要讲述陈翘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众说陈翘 通过搜集整理舞蹈界、文艺界、学界的评论文章,全面再现陈翘从事舞蹈艺术工作的心路历程; 陈翘作品 收入《三月三》《草笠舞》《胶园晨曲》《喜送粮》《踩波曲》《摸螺》等陈翘的代表性舞蹈作品的历史资料及其创作历程回顾文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治理多民族地区的国家法、区域性政权的法、神话与史诗中的法、宗教法、家族法、历的纠纷解决机制等。
本书主要从苗族历史及银饰的发展、符号的寓意、审美文化的内涵、湘西的美学观念、苗族银饰的现代文化价值及发展等方面做理论阐述,在尊重民间艺人对银饰文化的真实解读的情况下并力图保持住这一原生态乡土艺术的质朴性特点,探讨苗族银饰在旅游文化中的互动与发展,论述苗族的传统图案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从而阐明保护并传承苗族银饰的意义和价值。
动量词是藏缅语族语言语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词类。藏缅语普遍都有动量词,绝大多数藏缅语表达行为、动作或事件的量,都必须要借助于动量词。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关注藏缅语动量词的功能和类型学特征,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藏缅语动量词的类别和典型性等级、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起源和历史层次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其类型学共性及差异。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的研究深化了对藏缅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乃至汉语的动量词研究,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宋明理学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通过张栻、王阳明等入桂理学人物个案和群体描述相结合,揭示了理学传播的主体、途径、方式和传播的性质特点。并通过分析比较,剖析了宋明理学在广西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进而探索了宋明理学在士风士节、宗教信仰、宗法制度、社会组织、乡村控制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