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新闻年鉴》于1982年由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创办,每年出版1卷,自2014年起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系列。《中国新闻年鉴》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上一年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业、新闻宣传与管理界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界的工作实绩、重大事件、重大改革举措、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新闻年鉴 2022》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书将传播学研究范式与海外中国学的问题关切相融汇,通过对英美学界社交媒体研究学术前沿的重点呈现,聚焦其2007年至2018年公开发表的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文本,探究其研究脉络、基本观点及与国内相关研究的异与同,对其有价值的客观阐释,对误读或歪曲的剖析批判。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
本书在分享安康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的同时,呈现了专家学者对安康乡村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研究的 成果。回归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安康市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制度设计概述、新民风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设计、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文化治理创新——安康市 示范区创建中的探索……这些基于安康市乡村文化现代治理的研究,既有理论的高度、思考的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与创新实践案例相映呈辉、相得益彰,丰富了本书的阅读视角,展示了创新实践的理性思考。
《苗学通论再论》由第一、第二两大部分组成,共计162篇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八大类:一是作者承担完成的 社科基金项目和贵州省省长资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二是深度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论文;三是苗族历史、哲学、文化的讲座稿件;四是参与苗学研究的争鸣与商榷;五是介绍作者从事苗学研究的过程;六是评审、 、书评、书序、课题设计等文稿;七是石氏文化及晚清名臣石赞清的事迹;八是生活中的一些随笔及散文。作为收官作品之一,基本反映出作者对苗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反映出作者的成长过程及价值观、人生观。
《浙江文化和旅游年鉴202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记载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与浙江有关的主要文化和旅游事件。为便于读者了解事情始末,个别条目所记时间适当上溯或延伸。 本年鉴设图记,特载,特辑,概览,概况,大事记,厅属单位建设发展,市、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工作,文献资料,统计资料,附录11个部类。
常熟从2007年起开展全市性非遗普查,用3年时间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发现线索1067项,经过筛选等确认项目758项。目前,常熟全市已有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名录8项、苏州市级名录17项、常熟市级名录66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其中 传承人1人、省级5人、苏州市级11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11个大类24个小类常熟还建成了1个 级非遗保护基地,5个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本书收集整理了有关常熟非遗项目的各种图片资料,以图录的方式编纂,生动展示了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对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常熟从2007年起开展全市性非遗普查,用3年时间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发现线索1067项,经过筛选等确认项目758项。目前,常熟全市已有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名录8项、苏州市级名录17项、常熟市级名录66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其中 传承人1人、省级5人、苏州市级11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11个大类24个小类常熟还建成了1个 级非遗保护基地,5个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本书收集整理了有关常熟非遗项目的各种图片资料,以图录的方式编纂,生动展示了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对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第三辑)是由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全套书共三辑十五册,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十五条街巷胡同的历史与文化。第三辑包括《城南椿华——椿树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径阡巷陌——天桥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情韵——牛街街道街巷胡同史话》《阜盛廊房——大栅栏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都池塔——广外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象来——广内街道街巷胡同史话》。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各街道内的胡同变迁、相关典故及名人故事等,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并附有插图,图文并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品有历史文化,有建筑情怀,有典故趣味,有时代风貌,有助于弘扬城市文化。
本书辑录、校注扬雄赋、文、书、颂、诔、箴等五十七篇,为现存扬雄文集中较为完备的一种。书末附《扬雄轶事》《扬雄佚篇目》和《扬雄年表》,颇便读者。
本书是波兰博物学家卜弥格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他生前 出版过的著作,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几种中国或亚洲的动植物,如菠萝、桂皮、松鼠、麋鹿等,并配有若干与之相应的彩色版图,画面十分生动。每幅版画标有中文和拉丁文的名称对照。此书是来华传教士所写的 本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书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包括23幅手工上色图版,其中一幅为折叠插页,另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彩色摹本,羊皮面。此次出版,采用原大原色原装仿真影印,从内容与形式上“复刻”这件珍稀藏品的精彩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