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 先秦诸子 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相辅相成,为加快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本书将科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科技馆场域中的表征、呈现与传播,研究科技馆展厅、展项研发中对科技文化内涵的挖掘、展出后对科技文化内涵的传播等多种科技展览叙事与科技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从历时维度和共时维度探讨科技馆视域下科技文化的演变与呈现,将科普研究与科技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相关联,开拓科普研究的新境界。本书内容包括:*章、科技文化的可能向度;第二章、技术文化与展项叙事;第三章、创客文化与展项建设;第四章、文化心理与展项设计;第五章、科幻文化与科普展项;第六章、奥本海默科技馆哲学;第七章、儿童科技馆发展简史;等。
苏州拥有苏州古典园林(9个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7个景点)两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昆曲、中国古琴、苏州端午、宋锦、缂丝、香山帮、碧螺春制作技艺等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图谱上,苏州独占9席,是 世界遗产点 多的城市。 本书是以非虚构的体例和叙述基调,通过深入采访大量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结合个体体验而创作完成的一册多维度、立体系统呈现苏州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独特魅力的作品。
南宁三中校区历史悠久,校园内草木繁茂,芳华相继,令人流连忘返。高大而挺拔的乔木、孤植或丛生的灌木、绵延且蜿蜒的藤本植物、低矮且柔软的草本植物 每一种植物,都见证着南宁三中的发展,每一位师生都是植物的栽培者、学校的建设者。植物在岁月的轮回里见证了三中师生的成长,成为校园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草木尽欲言》收录南宁三中校园内的代表植物,通过对植物的知识介绍、诗文赏析、故事讲述等,让读者从三中的植物中,读到三中背后的文化蕴含,搭建一个从科学到文化、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象到情感的桥梁,同时,书中还配有植物照片和手绘图片,向外界展现一个立体多彩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广西百年名校风采。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政务信息的概念、特点、作用、开发运用等各方面内容,重点对政务信息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案例、模板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读本,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议题分章节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众创时代、认知创业、认知自我、创客创新、机会获取、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企业成长等十大议题。既有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和形势政策的介绍,也有众创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分析;既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也包括创业实践行动的指南;既有 互联网 时代下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又有大量本土创新创业案例的呈现和创新创业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本书为 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文化公园政策的 比较研究》(20ZDO2)的研究成果之一。分为概况、长江的文化价值、长江 文化公园规划、长江 文化公园建设、长江 文化公园体制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设建议七部分。长江 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傲、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典型性和特色性。
学生作为大学治理中 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大学治理的主体。一直以来,学生参与都是西方 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学治理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大学治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到位;与此同时,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所欠缺,其关键点在于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机制。本书首先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大学治理理论的基石,以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地位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理论演绎法对大学治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加以归纳、论证,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实验法对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实验验证,得出了“学生是大学治理的主体,理应参与大学治理”的结论。其次从“干扰”与“推手”两方面系统分析
陈波著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聚焦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财政保障机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调查数据,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回答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本书从我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模式和发展趋势入手,探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并梳理西方 公共文化的主要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湖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分析总结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保障标准、方式与范围,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
濮绸是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出产的传统丝绸产品,本书叙述了濮绸的文化价值,挖掘了濮绸的传世技艺,在濮绸面临失传的今天,呼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我国丝绸 是 的丝绸品种之一,曾被誉为“天下 绸”。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濮绸的历史古迹、丝织匠人、织造技艺、濮绸产品已遗存不多,亟需抢救、复原、重生与传承。本书梳理了濮绸的前世今生,叙述了濮绸的文化价值,挖掘了濮绸的传世技艺,期望有志之士和社会引起重视,重新擦亮濮绸的金名片,并为申遗提出了思路、对策与举措。
......
本书为江苏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华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 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在“两创”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经典的经世致用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本书选取《论语》中学术界争议较多或有疑义或颇生僻的章句,将之放在整体语境中加以考察,进行辩证分析,突破成说,在对《论语》新诠的基础之上,重新认识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孔门学术特征及早期儒学内涵。对《论语》的新诠与孔门的再认识,则以“内圣”与“外王”分别为研究切入点进行讨论。孔子之后,儒家的精神也为孔门学人保留了下来,基于对《论语》的新诠释而对孔子“内圣”再认识;通过对孔门“外王”之实践,重新认识孔门及其学术思想。孔子“内圣外王”的品格与精神
......
《跃腾·蔡马》为《杭州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丛书》中的一册。本稿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变,一匹奔腾不息的‘黑马’”,概括介绍了蔡马地区从落后走向富裕、从农村变为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发展过程中挥洒过汗水的干部与群众。第二章为“亮,一个创新治理的‘标杆’”,介绍了社区中的创新治理的亮点,例如探索新型小区治理模式、疫情防控下的治理措施、老年人的“集中全托供养”、为居民寻找“诗意生活”等。第三章为“暖,一个共建共享的‘港湾’”,介绍了社区里的特色文化家园、社区文化综合体以及多位积极乐观、多才多艺、拥有温暖真情的社区居民榜样。一路走来,蔡马的惊鸿之变,展现的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千千万万个“城中村”的涅槃新生,亦展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展现了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此,《漫谈东西:日常生活篇》(英文)一书以漫画形式,通过孔老师和小马可两个漫画人物之间的对话,围绕东西方日常生活中多个方面的异同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和解读,图文并茂地展现人类多元化的智慧、丰富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太原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晋商的自我写照。他们的成功,令人注目。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书将带领大家一一揭秘晋商文化的传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