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从 理论构建 发展现状 实践创新 和 未来展望 四大维度,全面汇集前沿佳作,旨在产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国际传播方法论,为关心与推动向海外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各界同人提供鲜活的实践与研究参考。
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需要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卢安克
本书是全球知名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约翰 H.福克(John H. Falk)教授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福克教授总结出了观众在博物馆的经历模型。在他看来,这个模型是带有预言性的,其中身份(identity)因素在观众参观中非常重要。在书中,他还区分了5种观众类型,并且分析了驱使他们多次参观博物馆的内在因素。本书对博物馆如何塑造、呈现个人和群体的身份的理解,具有独到见解。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本书均具极高的阅读价值。
书海无涯,经典好书读不完,怎么办? 知道读书好,但就是读不进去,怎么办? 读书特别慢,读完又记不住,不能落到实处怎么办?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来帮你。刘擎、万维钢、贾行家、李翔等10多位名家老师、专业读书人,精选文学名著、人文社科、商业视野、科学素养、思维工具五大模块100本经典好书,帮你以一本书为钥匙,走进人类文明宝库。用好书武装自己,掌握一整套应对现实世界的知识系统和底层方法。
本书针对高等院校国际留学生群体,按照 国情教育、趋同管理、管理制度、警示案例 的逻辑展开章节,旨在对立志来中国高校深造的国际学生开展较为系统的适应性教育,辅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周边环境,了解常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提升他们知华友华意识,更好地开展今后学习。本书共有七章,分别是留学中国环境介绍、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国际学生学习和生活重要事项、国际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国际学生纪律处分规定、来华留学生违法违纪案事件与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常用表格。本书可用于国际学生始业教育教材,也可作为国际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从电视网时代受众的狂喜与焦虑,多频道切换时期受众对电视文本的意义解读和意义再生产、电视粉丝的参与式文化生产,以及受众的 时间市场 、注意力市场等方面展开分析,较为完整地呈现电视受众理论的发展面貌、理论之间的论争,以及学术界对这些论争的思考,阐释了受众理论的超学科研究路径,对数字传播时代的媒介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众多大型晚会中,一直是筹备时间*长、动员部门*广、参与人员*多的电视晚会。作为一台全国性的文艺晚会,春晚不仅反映了主旋律,也反映了每一年我们在政治文明、法治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用文艺形式针砭时弊,表达我们开拓进取的信心与决心。所以,春晚不仅是一台大型晚会,更是社会进步的记录者。如今,带着笑声与骂声,带着褒奖与批评,带着*初的艰辛与一路光彩,春晚已经走过了38年。回望,是为了铭记;盘点,是为了思考。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同呼吸,反映时代的要求,春晚才能不断焕发风采。
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新趋势,其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书基于信息化系统治理思维、风险管理理论和档案学基础理论,分析了云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的产生、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规律,探讨了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从组织保障、档案业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实现四个维度,构建了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风险判定标准、风险评估规范和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防范和运行管控,丰富了档案学理论和方法。
张永祥,本书主要从哲学知识论特别是从知识观视角,对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知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作了一定程度的学理分析。本书认为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其实是一个知识观问题。知识观是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依据。知识观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至知识教育目标等方面。
《西非发展研究(2017-2020)》主要包括 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成果 西非研究文献选介 西非大事记 三部分。其中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2017-2020年有关西非研究的论文、专著、报告以及学术交流成果。聚焦中国-西非研究动态,注重学术性和创新性。在突出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选取了2017-2020年国内外有关西非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还梳理了西非国家与地区2017-2020年的时政热点和社会动态,按年份整理西非国家与地区的47条大事记。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并不能简单地从他们关于中国的只言片语中寻得。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评价,常常随自身的需要而改变。任何的言语,都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来理解。这也是本书作者试图做到的事。这对我们 去了解其他文化对中国的认识,也是有帮助的。
本书立足于信息传播技术(ICTs)向乡村社会渗透和扩散的现实,聚焦贫困治理中的信息贫困与信息减贫议题,深入剖析信息贫困对减贫绩效的影响机制,并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呈现信息贫困的空间地理分布特征、信息贫困者的信息行为特征,为精准识别信息贫困提供学理上的借鉴。还通过梳理世界各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提供借鉴。
每 ,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这些话语分隔出一个个圈子,在父母和儿女之间、代际同事之间、不同爱好的朋友之间,构建了高高的语言之壁,造成误解和隔阂。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撰写了274个核心词条,涵盖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网络文化领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生活方式,触摸到这个时代的脉动,认识那些满怀热爱的年轻人,并和他们一起打破次元之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 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健康老龄化是战略实施的重点关切。老年人健康促进关涉面广,实施难度大,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实现互利与共赢尤为关键。本书立足利益相关者视角,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认识老年人健康促进的体育应对问题,从历史演进和现状特征两个层面找寻存在的具体问题,阐释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聚焦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利益诉求,识别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分析其利益诉求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重合和冲突,进而提出切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治理模式,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组织跨国办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40年以来,逐渐经历了从简单、单线的人员交往到多层次、多维度、多向、复杂的国际化实现形式。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操作等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通过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完整高校建制的机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没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举办专业和课程的项目和机构方式进行。相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更多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有着更突出的优势,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本书采取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在组织社会学组织与
孩子的性教育,不只是性生理知识的教育,而是亲密关系的整体教育,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许多家庭并不会进行性教育。 社会的性教育流派,被分为纯洁型性教育(守贞教育)、综合型性教育(安全教育)、整合型性教育(欧洲型性教育)三类。作者结合多年性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赋权型性教育”的概念。赋权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赋予受教育者自主选择负责任行为的能力,以及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能力。方刚著的《家庭性教育16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性教育的 理念,并且针对家庭性教育的技巧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几百个家长的真实提问及回答,几乎囊括了家庭性教育的所有方面。
学校体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和身心,更关键的是坚毅的品格。学校体育要把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使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中,要真心付出,认真倾听,体会发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精彩!
地方依恋是人与特定地方在情感上的联系,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本书将地方依恋引入社会治理的议题,认为个体对城市的地方依恋将反映在他们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心理活动或实际行为中。本书以地方依恋的三维结构理论为基础搭建逻辑框架,探讨了基于地方依恋开展城市社会治理的合理性,阐述了地方依恋的主体、对象、心理过程这三个维度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以及地方依恋的塑造和应用途径。本书希望通过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加入地方依恋的尝试,可以为现代城市社会治理的创新优化提供参考性的视角。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 24页)4.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 虽然愤怒,但也 爱自己, 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本研究的目标紧紧锁定“ ”倡议如何以“民心相通”为宗旨,以“文化传播”为路径, 文化之间的藩篱,弥合本土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强调通过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推动建立 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将“一国倡议”上升为“世界共识”,促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