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宋代若干议题的透视》是作者游彪近年来有关宋代研究的部分文稿汇编,分为上、中、下三篇进行专题式的论述。上篇为“庙堂之上的‘文字’”,这“文字”既包含各种类型的官方文书,又囊括反映朝廷一举一动的邸报,以这些“文字”为中介,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庙堂与江湖之间的起起伏伏;中篇为“礼制与民俗”,详细地阐述了盛行于宋代的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于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下篇为“家与国的认同”,积贫积弱的宋代,士大夫们用自己怀揣天下、心系万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表达对家和国的深情挚爱。尽管那份沉重的道义已沉寂,但那些面容依然鲜活……
这四卷《文集》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写作的时间上起 20世纪 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变化和进展。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是重写或修改,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只好让旧作新刊,以存其真。
本论文集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组。前三组重点探讨了作为明清时期中期学术文化交流中重要部分的史学交流与比较的问题。组五篇论文,是有关明清时期中国史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影响以及史学比较的内容。第二组五篇论文,则是有关朝鲜王朝所修中国史书或与中国相关史书的研究,而《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是与乔治忠教授合作发表的。这一组相关内容在笔者的有关专著中有所体现。第三组两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清代学人与朝鲜学人的交流与学术讨论,反映出清代中叶以后中朝学人的友谊。
浙东,作为一个地理范围,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是这样记载的:“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而两浙始以省称,领府九。明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割嘉兴、湖州二府属焉,领十一府。国朝因之,省会日杭州,次嘉兴、次湖州,凡三府,在大江之右,是为浙西。次宁波、次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凡八府,皆大江之左,是为浙东。” 自章学诚《文史通义》有专篇论述“浙东学术”以来,梁启超、钱穆、何炳松、陈训慈、金毓黻、刘节、杜维运、朱仲玉、叶建华等学者对浙东学术的精华”浙东史学”都有论及。上述学者的论述,或偏重于某一个时期,或着眼于浙东的某一个地区,或研究一两个重要学人。本书在上述各家看法的基础上,试图把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在区域内不断发展的史学流派进行研究,并概括
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本书不仅介绍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情况,同时还介绍这些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年代或大致时代情况。本书重视并特别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诸子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本书对古文字资料和古文献资料并重,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资料也作了一些介绍。本书十分注意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米考证古书的年代问题,并注重利用出土古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本书对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是很实用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