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具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来认识这个客观存在和发展过程……
本书是毛尔盖·桑木旦大师的著作,这本历史除了通顺易懂地叙述整个藏族的历史以外,较详细地介绍了多麦宗喀、果洛、嘉绒、松潘等地的历史。有不同于其他藏族史书的特点。西南民族大学阿旺措成教授把这本书翻译成汉文,并在《四川藏学研究》上连载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翻译研究价值。
读书重在得道,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却终不能入门。本书为明史研究专家,取材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自身多年教学心得编撰而成,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重在说明研究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最后则介绍了当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供入门者参考。
本书以历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为视角,就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趋势、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兴衰、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欧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与现状、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历史叙事的诠释性、后现代历史隐喻理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客观性问题、作为本体认识和语言的历史,同时,作者以录的形式就外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作了一个综述,并了一个访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影响巨大,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哲学都要作出回应,本书可以看作是历史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建构原则的回应,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作出说明,并最终引出自己的观点。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和西方历史思维模式的演进历程。作者探讨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和阐述,回顾了百年来不同学术流派在历史编纂学方法上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尤其是追溯并分析了西方史学中各重要的时代历史思维模式的发展演进历程。全书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何兆武行生在序一中称“……本书之体大思精、庞征博引,于中国古代、西方现代以及苏联的有关著作均有精辟的论断,其体例与阐述之允当是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咀嚼的”。
本书为作者关于20世纪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相关论文结集,大多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有名学术刊物。作者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本书所集诸文,正是围绕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而展开的。全书描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梳理了两大学术谱系的对立与整合,并对当今学术史情境下如何治学有所建议。
本书精选外国著名史学大师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阐释,展示史学大师们的理论创见、治史方法及其作品所呈现的历史画卷。 选取的史家的作品,上溯古代希腊,下迄当代,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史家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史学的发展演进;在空间上,以欧美史家著作为主,兼及亚洲著名学者的作品,反映不同地域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不同视角和特点;在类型上,除古典史学、传统史学外,更多地选取新兴史学流派的作品,以展示治史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附录提供了近70部外国史学名著提要,可使读者对史学精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激发高等院校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史学名著的兴趣,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名著的精髓,同时也适合对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选编一本能够反映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论文集,以存于世,供人们参阅,这对于我来说,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何从大量的论文中选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何把那些有代表性的论文的数量限制在约定的部帙之内,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斟酌、去取,从而每每感到自己学识的不足。关于本书的导言,曾设想按照中国史学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来撰写,但最后还是采取了概述这门专史发展过程并兼顾到提出若干重要问题的表述形式,为的是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当然,在撰写这篇导言的过程中,不论是对全局的把握,还是对具体问题的洞察,也同样感到自己学识的欠缺。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著述,旨在通过对50余年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的研究,对新中国历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藉以推进对新中国史学的进一步研究,为写好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作者力图在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的背景之下,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五十余年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成就,动态地、较为全面地展现20世纪后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以及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7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西方史学进入新世纪。19世纪以后,西潮涌入中国,中国的新史学群出并作。本书所收论文评述了梁启超、傅斯年、张荫麟在融会中西史学方面的成就,论述了比较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传统中国史学等各种史学方法的功过得失以及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