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本书是“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六卷,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成就的集中整理和呈现。本书分为中方鼎考释、作册大鼎考释、颂鼎考释、格伯簋考释、兮甲盘考释、蔡簋考释、考释、钟考释、赵孟介壶考释、羌钟考释、永盂考释、攸比鼎考释、多友鼎考释、秦公考释、师考释、卫考释、天亡考释、卣考释、杜伯考释、麦盉考释、师俞鼎考释等五十八个部分及新见《铜器铭辞考释》,其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性、学术性。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本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是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本书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
本书以历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为视角,就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趋势、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兴衰、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欧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与现状、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历史叙事的诠释性、后现代历史隐喻理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客观性问题、作为本体认识和语言的历史,同时,作者以附录的形式就外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作了一个综述,并附了一个访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影响巨大,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哲学都要作出回应,本书可以看作是历史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建构原则的回应,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作出说明,并最终引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社会变化并不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两种单向流动的态势所能单独决定的,而是上层政治经济与基层“地方性”反复博弈互动的结果。在西方影响下的上层制度无疑对地方社会有决定性的改造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地方社会完全采取被动的姿态,以无法抵抗的无奈形式加以盲从和接受。上层政治制度的形成有时也会在吸收地方传统的意义上调整自己的策略,使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历史证明,中国近代许多历史态势的形成,都是上层与下层反复拉锯式博弈的结果。可我们的历史研究往往只是从单向上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而没有把这种动态的复杂性纳入自己的视野,甚至把对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满直接转换成对下层的研究态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没有搞明白上层社会的政治运作,也同样很难理解下层社会得以具有所谓“地
我们尽管还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但却是厚重文化积淀的承载者;身处边远西部,却不乏科学上的求索勇气。丛书《文化:理论与实践》,既是我们对历史的呼应,又是试图跻身文化前沿,与学界的交流与对话。我们苦苦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空间,开掘于多学科渗透的沃土,思索于理论光照下的新大陆,探索于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冲积层,力图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套丛书就是长途跋涉的产物。我们深知,西部需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度,也需要文化上的大繁荣。忆往昔,丝路繁忙,浩翰大漠振雄风;看今朝,春风浩荡,羌笛琵翻新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海大潮中,我们的声音也许微而又微,但只要呐喊,希望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