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为整个文明史系列的后一卷,主要对人类文明在20世纪的多样化走向作了系统的梳理。基本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将20世纪的人类历史放在整体人类进程中,探讨其与之前历史的关系,并对其做出简要概述;第二部分是根据人类文明在此一世纪中的独特表现而将其分为不同专题,从不同领域讲述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政治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第三部分依地区划分,展示世界不同地区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可见全球共同性,亦可见地域特殊性;第四部分是对20世纪人类发展的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希冀。
《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内的民族空间为纬,全方位立体性地探索了中国历史时期与民族起源、分布及发展有关的地理要素,民族分布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其中包括民族起源地及其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区与历史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迁徙运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上述重点问题的探索是结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历史地图展开的,在直观性和可读性、准确性方面有其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由李梅田著
书号:9787557913281 书名:殷墟甲骨文分类与系联整理研究 定价:2000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分《导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外比较背景下的考察》五卷,是*部中国历史编纂学通史著作。纵向上,上起先秦时期,下迄20世纪末,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道路和内在规律;横向上,把握住各个时期史学名著的著述宗旨、成书过程、编纂技巧、史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全书纵向考察和横向联系相结合,构成中国历史编纂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周密的知识体系。史料丰富,论据坚实,论证深刻,彰显了当代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对于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和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又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将提供一部 中华文化何以长期连续 的读本,从当前来看,正高度契合中共中央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精神,更凸显出本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本书以嘉靖二十二年安岳县学教谕杨思震纂修的《保宁府志》十四卷本为底本,参以国家图书馆藏缩印胶卷进行比对,对嘉靖版《保宁府志》进行了全面整理校勘。是书对于保存和研究川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当地政府和文史研究者的重视。
本书分为文书研究与文书整理两部分,以文书整理为主,辅以一些较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文书整理部分:(1)收录唐代北庭文书200余件。将目前所知的散见于不同收藏机构的唐代北庭文书完整地搜集起来,大致按时代顺序汇总整理;(2)为每件文书给出可靠的录文、解题和参考文献,完成文书缀合等相关工作;(3)大部分文书配有图版,方便学者应用。文书研究方面,利用北庭文书进行北庭军政建制、唐代西域经营以及边疆观念等方面的具体研究。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 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古之为书,有图有文,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之句。但《山海经》原始古图佚失,唯有文字流传了下来。至於明清,文人、画匠、刻工等又依据《山海经》文本展开丰富想象,创作出《山海经》图像千百。它们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张,或字斟句酌领会其精神而创,或照猫画虎偶得其灵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见,《山海经》图文并举,乃是中国叙事的古老传统之代表。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作者马昌仪尽毕生之力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 收录各种版本《山海经》之神怪畏兽图像1600余幅,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出版至
《 史档案资料汇编》(1912—1949年),是为了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的科学研究与教学需要,就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 《 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编教育共2册)(精)》(作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第五辑 编的教育分册,具体分为教育宗旨与学制系统、教育行政等十二章内容。
全套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先秦至近代中国史学评论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及其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历史脉络分明,逻辑严谨,研究深入,史料详实,是今人研究古代史学批评的宏观史学著作,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于一体,具有里程碑意义和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
本书是从6000余万字的《朝鲜王朝实录》中选取与北京有关的史料,以时间为序,汇编成册。主要包括14-20世纪中国和朝鲜间的使节往还,朝鲜对中国的岁贡,中国对朝鲜的赏赐训谕,朝鲜官民在北京的生活与交往,朝鲜使节回国后对国王汇报中有关北京的内容,朝鲜使节在北京居留期间的所见所闻,等等。为保证历史资料连贯性,还选取了《高丽史》恭愍王、恭让王世家中有关北京的内容。
本书是由中国明史学会、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政府主编的明史研究论文集。论文集收录了有关明史及建文帝文化研究的论文69篇,包罗了明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向的研究内容,并重点收录了研究建文帝行迹下落、历史评价、文化意义等方向的论文,对明史研究和建文帝文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本论文集为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山大史学丛刊”之一,是已故山东大学宋史名家范学辉教授的论文首次结集,其中包括数篇未刊稿。书稿主要从学术角度对宋代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进行了探讨,多篇发表于《中国历史研究》等重量级期刊,学界影响较大。论文集中的各篇论文,原则上以最初发表时的文本为准,但也有一些修改:一是将注释统一为页下注,并做了规范化处理,二是改正了若干错别字和引文错误、表述舛误等错误,但各篇论文的基本观点没有修改变动,存其旧貌。
《蒙古游牧记》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编
本书以西周政治史为研究对象,以西周十二王作为历史叙事的时间轴线,着力揭示西周 兴衰隆替、多元一体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考古资料,系统叙及相关历史线索和主要史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探讨相关学术争议,诸如对先周殷周关系、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三公体制、昭王南征、厉王专利、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等重大历史问题都有深度解析,宏观与微观相融,历史与逻辑互证,探赜索隐,推陈致新,有助于加深对西周文明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经世大典》是元代文宗时期修纂的大型政书。大典八百八十卷,为君事四篇、臣事六篇,十篇之下又分一百三十类以上,分类记载了元朝自漠北兴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以及职官、礼乐、经济、军事、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尤其是总结了元朝立国以来典制的 替演变,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明后期大典失传,清中叶以后才逐渐为学者重视,出现了一些辑佚和研究成果,然至今仍未有一部较全面的辑本。 《经世大典辑校》一书在前人辑佚、研究的基础上, 为全面地收录大典现存佚文, 限度地恢复大典原貌,为学界提供一部便于利用的史料。
为庆祝 历史理论研究所成立五周年,汇报本所学人五年来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组织编辑此论文集。论文集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理论概念与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思潮与学术争鸣”“史学传承发展与学术转型”“史学视域下的 治理研究”五个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所同仁五年来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转向。我们也希望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关注重大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关注历史理论学术前沿与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理论研究“三大体系”,不断推动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历史学的智慧与力量。
本文集展示的是当代国内外一批历史学家对自身成长与研究历史的珍贵记忆。 记忆,正是每一位历史学家致力于挖掘与诠释的对象。无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漫长记忆,还是指涉人类社会复杂而混沌的多彩记忆,抑或蕴含着每一位行动个体的独特记忆,都曾以某种面貌出现在史学研究者的头脑中,流淌于他们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些文化使者所处时代的特有精神,更代表了克里奥的后人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心壮志。
为方便读者概览潍坊的历史,《潍坊通史》编委会决定在已撰成的先秦至秦汉、魏晋至宋元、明清、民国及附卷的基础上编纂一部简明版本的通史,此即《简明潍坊通史》。《简明潍坊通史》对《潍坊通史》的章节目进行了调整,内容删繁就简,全书共分先秦秦汉时期、魏晋至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附录五部分,概述了潍坊从后李文化至1948年长达8000余年的历史。《简明潍坊通史》是山东省社科规划优势学科项目(19BYSJ59)阶段性成果。
本书在梳理以往比较都城史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概观东亚都城史的历史,对以往研究中被视为个例的7-8世纪东亚国家都城营造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论述隋唐长安的历史意义,描绘一幅宏伟的东亚都城历史画卷。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都城目前的隋唐长安”,包括中华的分裂与再生,都城与王权仪礼,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第二部分“隋唐长安与东亚国家关系”,包括东亚都城时代的形成与都市网的变迁,胡人与汉人;第三部分“建康、长安、洛阳”,包括汉长安故城与隋唐长安城,隋唐建康与洛阳的都市社会结构等内容。本书以全局把握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论及东亚历代都城和隋唐长安城的历史意义,对古代城市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 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古之为书,有图有文,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之句。但《山海经》原始古图佚失,唯有文字流传了下来。至於明清,文人、画匠、刻工等又依据《山海经》文本展开丰富想象,创作出《山海经》图像千百。它们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张,或字斟句酌领会其精神而创,或照猫画虎偶得其灵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见,《山海经》图文并举,乃是中国叙事的古老传统之代表。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作者马昌仪尽毕生之力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 收录各种版本《山海经》之神怪畏兽图像1600余幅,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出版至
内容简介 本书对国民党主力军的建立、发展,直至在中国大陆失败、撤到台湾的全部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国民党各精锐主力的兵力、装备、知名将领、重大战役等,对各部队的优劣成败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本书共分三册,每册字数约30万。 第一部介绍国民党嫡系中央军五支王牌军:第五军(杜聿明)、第十八军(胡琏)、第七十一军(陈明仁)、新一军(孙立人)、新六军(廖耀湘); 第二部介绍国民党中央军另外五支王牌军:第一军(胡宗南)、第十三军(汤恩伯)、第七十军(陈颐鼎)、第二十五军(黄百韬)、青年军(无军长,多著名将领担任师长,政治部主任蒋经国) 第三部介绍国民党十支杂牌军主力:第四军(张发奎粤军)、第七军(李宗仁桂系)、第十九路军(蔡廷
一、为保存和反映万绳楠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其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兹整理编辑出版《万绳楠全集》。 二、全集分卷收录万绳楠先生所撰写的专著、论文、科普文章、小说等文字。由于作者写作时间近50年,中经战乱及运动影响,部分早期文章未能查到原文,只好暂付阙如,待将来查考后再作补遗。 三、全集编排原则为:专著、整本小说,仍作整体收入,不打乱原书;论文及科普文章,大体依所撰内容时代编排,并经编委会讨论后命名为《中国古代史论集(一)》《中国古代史论集(二)》;至于其他书信、诗歌、序跋等文字今后将另编补遗之卷以彰学术成就。 四、全集整理编辑已发表过的著作、论文等,正文部分以保存作者著述原貌为原则,即有关撰著形式、行文风格及用词习惯等均尽量尊重原作,仅对错讹之处进行修改。 五、全集注释体例在遵
《阎崇年史学论集》收录作者在清史、北京史、满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清史卷》三册,卷上主要包括作者对于清代几个贯通性问题的综论,涉及满洲勃兴的东北地域文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代的历史大势以及清代的法制问题。此外,还涉及明清易代之际的几个重要战役、满洲对东北地域的征伐以及顺治即位问题的考释。卷中主要围绕两个历史人物展开——努尔哈赤与袁崇焕,这也是作者多年关注的两个人物,由研究这两个人,进而研究明亡清兴的历史。卷下的内容主要以清入关为大的背景,其中主要篇幅是对康熙朝历史的多角度关注,旁及一些历史人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