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分《导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外比较背景下的考察》五卷,是*部中国历史编纂学通史著作。纵向上,上起先秦时期,下迄20世纪末,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道路和内在规律;横向上,把握住各个时期史学名著的著述宗旨、成书过程、编纂技巧、史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全书纵向考察和横向联系相结合,构成中国历史编纂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周密的知识体系。史料丰富,论据坚实,论证深刻,彰显了当代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对于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和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又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将提供一部 中华文化何以长期连续 的读本,从当前来看,正高度契合中共中央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精神,更凸显出本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全书将11—12世纪拜占庭经济和社会文字史料,分为七类进行整理,即历史作品、档案资料、修道院文献、圣徒传记、书信、演讲辞、以及文学作品,分别介绍了作者、手抄本、出版和现代语言译本情况、内容大意或者提要或者全文翻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11—12世纪拜占庭史料查找利用的重要工具书、史料汇编、史料书目和简介、数据库、有用网站、以及著作等,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新最重要最实用的,方便读者查找利用拜占庭史料,提供了拜占庭史研究的入门途径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参考。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项目研究总成果。本书以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以四川三星堆文化为代表)作为出发点,站在内陆开放历史的角度,将欧亚大陆上的古代文明作为相互往来交流的整体视野,从十个方面探讨南方丝绸之路与古代印度、西亚近东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展现中华民族与欧亚大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数千年前的交流互鉴,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千年前中外交通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本书稿是著名文字学家、敦煌学家张涌泉教授1996年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的优秀学位论文。全书由上编《敦煌俗字研究导论》和下编《敦煌俗字汇考》两部分组成。1996年由我社出版。获得学界很高评价,与作者的《敦煌变文校注》和黄征的《敦煌俗字典》一起合称“敦煌三书”,为敦煌学研究的推荐书。曾获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语言学一等奖、胡绳青年学术奖。但当时由于出版条件,由作者手抄影印出版,现作者自己有电子排印版,能够提高出版质量,再加上原来所印早罄,读者需求强烈,故拟重新出版。
本书在梳理以往比较都城史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概观东亚都城史的历史,对以往研究中被视为个例的7-8世纪东亚国家都城营造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论述隋唐长安的历史意义,描绘一幅宏伟的东亚都城历史画卷。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都城目前的隋唐长安”,包括中华的分裂与再生,都城与王权仪礼,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第二部分“隋唐长安与东亚国家关系”,包括东亚都城时代的形成与都市网的变迁,胡人与汉人;第三部分“建康、长安、洛阳”,包括汉长安故城与隋唐长安城,隋唐建康与洛阳的都市社会结构等内容。本书以全局把握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论及东亚历代都城和隋唐长安城的历史意义,对古代城市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会要》是宋代具有法定地位和行政依据作用的官方档案汇编,其内容囊括了自太祖至宁宗十三朝的政治、法律、礼仪、文化、民族、地理等各个方面,堪称宋代史料的渊薮。明中 叶后原本即已亡佚。《宋会要方域类校补》依托陈智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会要》的复原、校勘与研究”,对《宋会要辑稿》中的“方域类”及混入“礼类”“食 货类”的相关条文进行了整理、点校、注释,使《宋会要》“方域类”尽可能恢复原貌。为研究宋代地方建置、风土民情等提供扎实而丰富的史料来源。
《绥远志;绥远志略》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编
《河套图考;河套图志;绥远河套治要》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编
《林登·约翰逊传》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著名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书。?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林登·约翰逊传》部《权力之路》,内容截至一九四一年。?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ZUI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YUE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三十二岁的约翰逊,其一生的主要套路已基本建立,并清晰地显露出来。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
本书是一项有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方面的探索性成果。编者试图通过系统的图谱化手段,包括资料搜集、信息处理、数据统计、图像图形绘制等,对我国蕴藏丰富、门类众多的非遗资源进行整体性的图谱化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套符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需要的图谱编制方法体系。这一成果的开拓性意义在于:它摆脱了以前非遗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文字叙述或者理论阐释的窠臼,以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方式,系统展现我国非遗资源的内容形式、表现特点、流传分布、生态背景、传承脉络等的状况,使人们可以通过快捷方便的浏览方式,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便能对我国非遗资源的整体情况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分研究及史料、中国史研究法两部。第一部按时间顺序,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进展和史料解说三个部分,阐述从先秦到近现代各时期的中国历史研究情况,在近年来新出土和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日本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二部为史料解读法,强调目录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列举了中国历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中国历史研究入门》每章的执笔者均为日本中国史学界该时期研究领域中的资深学者,如砺波护、岸本美绪、杉山正明等,均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
《谥法通考》是《王圻全集》中的一部,搜集总结了皇帝至明代历朝历代的谥号。共十八卷。前两卷为《总纪》《释义》,录历代释解要著。后以十四卷篇幅按朝代顺序,上考列朝,下至明朝万历年间。自君后、妃主、王公、卿相以逮百官,至于圣贤隐逸,旁及异端、宦寺、篡逆之党,凡有谥者,皆备书以资考证。其卷首冠以《总纪》《释义》二目,犹《续通考》之例,又所以自补其阙也。本次出版,以上海图书馆藏万历二十四年刻本为底本,取《续文献通考·谥法考》的对应内容作全面核校,补足原本缺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研究制度史,礼制有很大意义。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 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古之为书,有图有文,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之句。但《山海经》原始古图佚失,唯有文字流传了下来。至於明清,文人、画匠、刻工等又依据《山海经》文本展开丰富想象,创作出《山海经》图像千百。它们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张,或字斟句酌领会其精神而创,或照猫画虎偶得其灵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见,《山海经》图文并举,乃是中国叙事的古老传统之代表。《古本山海经图说》的作者马昌仪尽毕生之力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 收录各种版本《山海经》之神怪畏兽图像1600余幅,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出版至今,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共十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竹书纪年》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书纪年》”和“古本《竹书纪年》”两种。《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集结了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20年间各位专家学者对“古本”、“今本”《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6篇重要论文,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的版本问题,古人对《竹书纪年》的整理,以及《竹书纪年》的流传。学者们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尤其注意阐发昔贤所未论及之种种问题,并将结论建立在可供客观检验的历史事实之上,为研究者揭示出一条较为深刻和广阔的思考路径。作为《竹书纪年研究(2001—
《重庆近代期刊提要》是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重庆近代报刊提要》的子项目。本书以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市地域范围为界,以1899—1949年为时限,按出刊时间顺序和提要式整理规范,首次系统地编录了目前有记载或有实物留存的在重庆区域内出版的各类期刊(约2000种)的基本情况,包括创办者、发行者、创刊停刊时间、开张、办刊宗旨、内容特色、版面特点等信息,有实物留存的重要期刊还配以相关图片。本书为研究重庆近代的期刊发展历史及新闻传播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保护和利用相关期刊文献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对重庆及西南区域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