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将客民群体置于区域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研究客民迁徙与分布、客民与地方开发、客民与地域社会变革、国家与地方的社会治理、客民土著化与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内容,重点探讨客民土著化与地方国家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客民在土著化进程中实现了地域认同,而王朝权力在地方社会不断深入,完成了“大一统”的国家秩序,二者是并行不悖的,为理解“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提供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搜集、总结、整理了秦汉之前的药物学经验成果,规定了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和重要理论支柱,对现代的中医临床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为医学工作者案头推荐的工具书之一。此次笺释,以孙星衍辑本为母本,不仅对孙辑本的内容进行复校,并对《本草经》正文予以详注,以解决名物、词汇、医药诸多疑义。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4年上卷(总第30卷)设有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当代史学评论 等8个栏目,刊发论文、评论、综述26篇。 2024年是李大钊《史学要论》出版100周年,本卷特设专栏以表纪念,刊文3篇。胡湛、李静波、周文玖分别从传播、收藏、批评、整理等角度,对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进步的历史观》等文献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诠释,剖析了李大钊史学思想对民国时期史学家的影响,有助于推进李大钊及其史学思想的研究。 本辑设 《周易》与史学 栏目,凌俊峰《论〈三国志〉中的易学思想》从撰史旨趣、行文叙事、史论等多方面分析了陈寿《三国志》以易解史的特点。于子强《易学视野下的苏辙 兼谈其易学与史学的互动》对宋人苏辙的易学观念、易史互动对其学术思想及政治主张的影
《左传》是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钻研《左传》多年,有多部相关著作问世。对《左传》注释,代不乏人,各有侧重,简明赅要是本书优选特点,在周详考辨的基础上,扼要地对文本做出解释与疏通,不做繁复引证,尤便初学。本书曾于2008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嗣后十年,赵生群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在原书基础上不断修订,结成《春秋左传注释》一稿。今中华书局精校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以清乾隆年间卢文弨抱经堂刻本《逸周书》为底本进行影印。《逸周书》,亦称《周书》、《汲冢周书》,是一部记录周代历史的书,内容庞杂,涉及史事、思想等。此书成书年代现在还没有定论,有春秋、战国、西汉、西晋等多种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先秦资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此书所记载的内容,我我们了解周代的历史和思想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由于其中有些观点不完全符合儒家思想,所以此书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传本往往校勘不精。直到清乾隆年间,卢文弨汇集众本校订,并刊刻了抱经堂本,学界才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本子。此次影印,即以卢文弨抱经堂刻本为底本。
清史馆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纂修清史而成立的修史机关,吸纳各界名流尤其是文人学者近200人——本书称之光宣文人。所修《清史稿》问世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与反响。本书以《清史稿》各纂修阶段形成的稿本、清史馆同人诗文集以及赵尔巽档案全宗等文献史料为基础,对清史馆馆史、《清史稿》编纂史以及清史馆同人的现实境遇进行了梳理,由此呈现《清史稿》的传统史例框架中所蕴含的多元、复杂意蕴,以及光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抉择及其学术建树。
诚如利希滕贝格所言,“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甚少有人研究夜晚。然而,古代的夜晚真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清宫的文化生活,官方文献中没有系统的记载。原因是清王朝以骁勇善战起家, 一贯重视骑射;文化活动,在皇帝看来不过是万机余暇的及时行乐,故不便载入典册。而实际上,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宫延的文化、艺术等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本书试图通过清宫所遗留的各类器什,如毛皮、冠服、纺织品、金银器、锡器等,来阐释对清宫文化的形塑过程。本书的作者为著名清史学者,浸淫清史研究三十余年,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本书为其近年新作,对推动清史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拟纳入“中国历史与图像研究书系”之中。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 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 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 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有重要细节的拼图,“史实重建”的工作告一段落。
王振忠著作集之一。“山系人文水满川”,是今人对“徽州”二字形态的形象解析。与此同时,“山系人文”亦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两层意蕴,与历史地理学关涉的两个重要分支密切相关。近数十年来,民间历史文献的大批发现,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具体说来,对徽州文书的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亦有助于历史地理与徽学这两个学科领域的深入拓展。本书以来自田野的第一手民间文献为中心,从诸多侧面探讨生态、村落、城镇、商业以及相关史志。
内容简介 这本书集中讲述了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1307年爱德华一世统治结束的这段时期,英语文化从口头文化向书写文化转变,其重要性不亚于后来印刷术的发明。各种书面记录的制作和保存从皇家和修道院机构延伸到更广泛的日常形式,英国的文化精神由此得到了发展。本书分为“记录的形成”和“文化心态”两部分。作者以对记忆在英国法律程序中的使用开始第一部分,集中于对诺曼征服的记忆。之后分析了最终将取代记忆的文档的扩散。在农村地区,书面记录的大量出现表明了文献的扩散和以文字作为记录手段逐渐被接受。本部分的最后三章讨论了书面记录。作者将书面记录分为四类:个人发表的声明、机构保存的备忘录、文学作品和礼拜书。接下来,作者转向中世纪抄写员如何创建书面文件,描述了各种材
本书探讨秦统一历史进程中君主权力的巩固与发展,聚焦“集权君主制”下与秦君关系密切的政策、口号、名号、信物,进而从这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政策探讨商鞅“农战”政策推行及与“君——官——民”政治结构的互动;口号探讨秦君臣“并天下”政治表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名号探讨秦自战国献公、孝公以降君主称谓的使用变化与“皇帝”名号的出现;信物主要围绕兵符、帝玺与玺书,梳理制度源流,揭示政治文化意涵,进而思考君主在军事、政治活动中的角色及地位。以往之秦史研究,“政策”内容虽然系统、明确,但是执行情形却会存在调整、产生波动;有关“口号、名号”的思考,学界之前措意较少,梳理相关“口号、名号”,有助于体察战国至秦统一政治秩序的演进;而“信物”政治意涵丰富,诠释着秦君在秦统一过程中的角色及定位。本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刘逢禄是清代公羊学 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学术以回归汉代董仲舒、何休为主要宗旨,而下启清末民初的今文经学研究,并对晚清的政治变革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对刘逢禄《春秋》学的个案研究为主,并将之置于整个清代今文经学思潮中加以总体考察,包括作为刘逢禄学术先导的庄存与、孔广森,以及后来深受刘逢禄影响的今文学家,如宋翔凤、龚自珍、魏源、戴望、康有为、崔适等,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拓展研究,以便充分展示刘逢禄《春秋》学的完整内涵和现实影响。本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回归传统经学,思想史和学术史相结合,义理、条例、礼制三种角度相结合,并吸收史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现代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刘逢禄为个案,本书在中国哲学与经学的根本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重新定位孔子,重新理解《春秋》及“六经”
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中的一册,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于阗史探研”,下编为“和田出土汉文文书释录 ”。作者从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探究开始,对西域独立的绿洲王国于阗,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与汉文化及敦煌文化的交流、考古文物及文献释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唐宋时期于阗的历史和文化,进而肯定和凸显了于阗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展示了中亚丝路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