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论说历史的著作。柏杨先生熟知中国历史,对编年体通史名著《资治通鉴》尤有研究,其见解独特,论说给人以启示。《柏怕曰》体例适宜,作者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典型史实,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加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的文字,读起来使人有一种明快的感受。《柏杨曰》优点很多,诸如史料运用独到、分析角度新颖、语言优美、使用公元纪年,都有特色和值得称道。
《史论十三篇》通过回顾历史上的使者艰辛万里、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的事迹,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同时,对于导致古代中外交往每每初兴而终衰的历史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今天多有启迪。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专著,原为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此次出版,另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一并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百年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但是,对史学得失的评论源远流长。一般来说,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史家和史书。如是,则战国时代的孟轲,就应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评论家了。《孟子?离娄下》云: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之迹是指西周的采风制度,周天子用这一办法去了解民俗民情,从而调整国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来,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采风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
《柏杨曰(全3册)》为上中下三册。《柏杨曰(全3册)》是台湾柏杨先生在《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基础上,耗费五年时间编撰而成,可谓是《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炼版。柏杨的历史著作向来被视作“中国历史的枕边书”,因其亲切、生动,同时又不乏真知灼见,本书是作者《中国人史纲》之外的又一部史学经典著作。
本书共十二章。章为引论。第二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认识。第三章剖析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观念,驳斥西方学者的错误认识。第四、五、六、七章对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误解做了进一步的反击;第八章旁征博引的阐述了中国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九章公正的支出中国史学的缺陷和应该向西方学习之处;第十章陈述了西方史学面临的危机以及应用比较史学的可能性;第十一章总结了建立世界新史学的方法;第十二章为结语。
近几年来,我有机会读点书,得以重理旧业,读了《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同时参看了《南史》和《北史》。这里结集的三百四十几条札记,就是重读这些史书时陆续写定的。已发表过的《三国志》、《晋书》两部分和《宋书》、《魏书》、《隋书》中的几条,这次重印作了修改补充。近几年发表的几篇文章(《论梁武帝及其时代》、《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两晋南朝的清议》、《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关于帐构》),也都是从札记中抽出改写、扩充或合并而成的。按照一般划分,隋不属于南北朝。但五八九年平陈以前,仍是分裂局面,而《隋书》所包含的五代史志,又涉及梁陈齐周四代,因此这里统称为《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为
婚姻切忌以为开端,巴尔扎克于一八三O年如此建议道。这里所谓的,指的是具备了合法性以及正当性的,就像基·德·莫泊桑的本小说《女人的一生》里那位悲惨的女主角珍娜·勒贝尔图·德·佛的遭遇。
《史学论文写作》是在编者们长期的教学心得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内容涵盖毕业论文的类型、基本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论证及其答辩等基本环节。教材尽量避免现有同类教材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足灵活安排体例,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本书以MATLAB 7.10和Simulink7.5版为平台,系统介绍了MATLAB环境、MATLAB数值计算、MATLAB符号计算、MATLAB计算可视化和GUI设计、MATLAB程序设计、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Simulink仿真环境、MATLAB的应用等内容。本书包括实用教程、习题和实验等几个部分,各部分深入浅出,相互配合,层次清楚。附录部分包含习题参考答案、模拟测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例题索引和程序的调试介绍。
写历史必须用文学来写,并与新闻合作(新闻是当前的历史),才能把未被科学征服的百分之二三十保存下来。现在搞口述历史要像桃园三结义一样,把历史、文学、新闻三位结成一体,变成刘、关、张-二兄弟,就可以写成很好的历史了。 笔者当年为大学所收的孤本、珍本,今日都价值连城,是该大学今日的“校宝”——我们为哥大所收的“红学”书目,仍不失为当今世界名藏之一。年前,当周策纵先生告诉我渠有志召集一世界红学会议,并嘱我撰文随喜之时,我曾抽空专程去哥大一访旧藏。我发现……足供一红学“待赠博士”完成其论文初稿,而毋须旁求。 《红楼梦》是个无底洞,专门问题,一定要靠专家来答复,通才先生是不能信口胡吹的。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历史讲演稿,此次出版是印行单行本。顾先生的初衷是想脱离教科书呆板、冗长的沉闷模式而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把它做成一部活的历史,拣取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 全书内容包括宋代的统一、契丹势力的南渐、西夏的始末、女真的勃兴、蒙古的立国、蒙古领土的扩张等几个部分,如同一般,用通俗的笔墨普及历史知识,令人读来兴致盎然。时至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此册小书仍不失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