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了反映民国时期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古史辨派的基本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文章和专著;翻译文章及介绍性的文章没有收入,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来自当时国内出版的各种报刊杂志、专著和1949年后所编辑的文集,为学者研究古史辨派思想提供了原始的资料。
本书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一本文集。作者试图从一些众所周知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显白写作,即极尽所能对苏格拉底谈话方式所进行的写作模仿。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施特劳斯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具有思想 的标志性意义,而本书 是具有特别的标志性意义:它提醒我们古老的西方哲人一直没有忘记的苏格拉底问题。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 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这是一本以随笔形式写就的文学评论,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 翻开本书,你一定会被十大文豪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惊得目瞪口呆:众人敬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成性,喜欢预支稿费却不按时交稿;巴尔扎克虚荣浮华,经常欠钱不还;简·奥斯汀穿着土气,品位低下……毛姆对巨匠们近乎不留情面、一阵见血的评述并非有意哗众取宠,而是要将他们 真实、 人性化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毛姆的话说,“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 好地理解这个作者的作品。”毛姆不但讲述了十位作家的个性、嗜好和人生体验,也介绍了十部伟大的小说名著。一旦打开,你就会进入一个丰富而美妙的文学世界。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系魁奈在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一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法、实在法、租税、行政管理以及统治上的缺点等,此外还将中国的法律同自然原则作了比较。该书的第八章标题即为“中国的法律同作为繁荣政府的基础的自然法则相比较”,是 系统提出了重农学派的政治和经济理论。魁奈认为“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 采用为楷模”,他像儒家一样主张“以农为本”。在他的影响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成功劝说国王模仿中国皇帝实行“耕田大典”。1769年,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出版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该书让他赢得了“欧洲孔子”的称号。魁奈 有名也是 有争议性的一句话是,“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史记》三十“世家”记录了哪些古代贵族的家族史?姜子牙果真是“偶遇”西伯侯姬昌?“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还记了《论语》里看不到的哪些孔子事迹?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且跟陈正宏教授读《史记》“世家”,走近古代贵族的奇幻人生。 “陈正宏讲《史记》系列”正是这样一套面向大众立体、全面讲解《史记》的导读书,共分四种:《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众生:〈史记〉的列传》《 唱:〈史记〉的史记》。本书是该系列第二种。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
当前,传统节目策划者不得不正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传播平台和分发渠道的变化,有必要重新对视听节目的时长、体量、语态、编排方式等进行设计;二是因为全新互动方式的出现,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普及,节目的传播方式、参与方式、营销方式和盈利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改进视听节目策划,提升节目传播效果,已成为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视角新颖,内容前沿。在对融媒体传播生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和新形态广播电视节目案例,区分音频节目、视频新闻节目、视频社教节目、视频综艺节目、视频谈话节目、纪录片等不同形态,对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策划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成功案例等进行了讲解。
这是一本少儿文学书。 本书主要讲述了我国 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故事。从发现 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到成功应用杂交水稻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袁隆平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试验过程,本书希望通过描写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勇于钻研、不断创新、百折不挠、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精神来激励小读者们。书稿故事逻辑性较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生动平实地展现了袁隆平丰富的学识、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本书详细讲述了潘天寿的一生。潘天寿,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曾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潘天寿的绘画风格:刚劲奇崛、苍古老辣、一味霸悍!奇 处又见平稳,笔力扛鼎。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 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它对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江河之上》从历史、地理、人文的角度,进行钩沉梳理、深入探寻。作者对三江源牧区、河流、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 读者奔走于悬崖荒野,捡拾失落的文明;同时微观呈现了汉藏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史、风物志,与三江源辽阔的知识场域和文化地理空间相得益彰,是一个 的普及性文化读本。
英国人开乐凯,1875年来到上海,曾任《上海差报与中国钞报》等主笔,并创办《文汇报》。本书收录了为开乐凯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为《文汇报》等撰写的文章,书中内容关于上海的有戏院演出、自来水厂、火柴厂、黄包车夫、印刷厂、巡捕、仆人、法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书中还描写了作者从上海到汉口、北京以及中国西部漫游时的所见所闻。本书为我们 了解当时开埠近五十年的上海社会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及西方人的中国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是一部难得的了解近代上海的佳作。
该书共七章, 章为“词和词汇”,第二章为“词义与词义类聚”,第三章为“词形与词长”,第四章为“造词与构词”,第五章为“词汇化与词语的衍生”,第六章为“决定一种语言词汇基本面貌的诸多因素”,第七章为“词汇规范与词典”。该书立足于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从词的界定切入,系统地介绍了词汇的各级单位、词义类型和词义的衍生变化、词形和词长、造词和构词、词汇的共时面貌和历时发展、词汇规范和辞书编纂等内容,由现象至规律,由微观至宏观,渐次展开,娓娓道来,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概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压迫与反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为了 、多层次的展示这部传世经典名著,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对每篇作品进行了注释、白话,让广大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全面的了解这部传世巨著,获得很好的阅读效果。
钱穆先生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故寝馈史籍数十寒暑,求在发明古史实情,期能对当前 一切问题,有一本源之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本书即系以分别、专门、变化三种眼光治史之所得者,由当时社会思潮之反省出发,纵论古今,而标识其演变之大势所在,足资有志于知人论世、会通国史者之参考。
《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陈邦瞻,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书中的《律令之定》为臧懋循补撰,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 一篇很重要的资料。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的脉络清晰,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井然有序,清晰明了。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都有扼要阐述,叙事引人入胜,形象鲜明深刻。
本书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一本文集。作者试图从一些众所周知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显白写作,即极尽所能对苏格拉底谈话方式所进行的写作模仿。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施特劳斯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具有思想 的标志性意义,而本书 是具有特别的标志性意义:它提醒我们古老的西方哲人一直没有忘记的苏格拉底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