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时代汉文史籍对卫拉特蒙古诸部的能称,蒙古语oira (复数为oirad或oy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偎剌,时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持、额鲁特、厄鲁特等。汉语意为“亲近”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有的学者认为其名来自“oi-yin-arad(森林民)”一词,即拉施特《史集》所说的“林木中百姓”。此外,还有其他的解释,不一一列举。 在有明一代两百多年中,瓦剌既有千军万马乘风驰骋,大地为之颤动的强盛时期,又经历了四面受敌,陷于困境的艰苦岁月,但瓦剌人民始终顽强不息的拚博、奋斗着。本书就是要提示这一历史进程,并触及瓦剌社会生活诸方面,以献给至今尚生息繁衍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民。
本书介绍黎族的民族传说、饮食文化、节日信仰、婚丧嫁娶、民居建筑、服饰文化、风景旅游等。
班布日所著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契丹建国》讲述契丹族将不同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社会制度下的众多民族统一于一种政权之下的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建国伊始,契丹政坛皇族、后族、汉族三大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全书约30万字,配有469幅插图,主要以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世系延续为主线,介绍了蒙古帝国建立以来,散布在中国境外、活跃在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后裔近800年的历史和现状。 书中涉及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俄罗斯的鞑靼人、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兹别克人、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等境外蒙古人。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说到苗医,大山外的朋友可能会有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往往会与古代和神话联系在一起,好象是一种遥远的记忆。其实,苗族医药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到苗家走走,你就会看到处处都有苗药,人人都会几个医方,若是你不会用,就问问当地苗医,他们会告诉你如何识药,如何用药,治什么病,怎么治病这些简单的道理。这些随手“拣”的“草根”医药,只要你带回去“洗一洗”,“切一切”等简单的“炮制”一下,稍加归纳就可以把苗家无字的“草根天书”头绪理出来,整理一下就会是一篇或一部很好的苗族医药论文或论著。这些年来,我们在湘、鄂、黔、渝的苗家山寨走访,结交了不少苗族朋友,认识了不少苗家医生,拜他们为师,向苗医求教,在苗家山寨“拣”到不少“宝贝”,使我一次次地享受到苗族医药文化滋味,
宋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中收集了许多纪传史的未见资料,故吐蕃之事,亦多“两唐书”所缺的,苏晋仁根据《资治通鉴》中对吐蕃的记载编成《通鉴吐蕃史料》以补汉文史料对吐蕃记述较少之憾。该书是作者李加东知对《通鉴吐蕃史料》的全译,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是收录《通鉴吐蕃史料》原文,第二部分是对史料的通篇译文。
说到苗医,大山外的朋友可能会有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往往会与古代和神话联系在一起,好象是一种遥远的记忆。其实,苗族医药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到苗家走走,你就会看到处处都有苗药,人人都会几个医方,若是你不会用,就问问当地苗医,他们会告诉你如何识药,如何用药,治什么病,怎么治病这些简单的道理。这些随手“拣”的“草根”医药,只要你带回去“洗一洗”,“切一切”等简单的“炮制”一下,稍加归纳就可以把苗家无字的“草根天书”头绪理出来,整理一下就会是一篇或一部很好的苗族医药论文或论著。这些年来,我们在湘、鄂、黔、渝的苗家山寨走访,结交了不少苗族朋友,认识了不少苗家医生,拜他们为师,向苗医求教,在苗家山寨“拣”到不少“宝贝”,使我一次次地享受到苗族医药文化滋味,
历史是不断前行的车辙。当我们为大唐的宏伟开放朝气勃勃惊艳,为武则天这样出类拔萃的女政治家喝彩的时候,其实,应该知道,这背后定然有过往王朝的踪迹影响在。隋唐之前并不是一片荒丘,隋唐之前正有这生机活力的沉积和储备,那就是北魏拓跋王朝。而文明太后,让我们看到了武则天的前世。 北魏王朝由一个传奇民族建立并引向强大——拓跋部族。拓跋部是迁徙的民族,源自大兴安岭北端,经过早期千年以上的嘎仙洞时代后,经历了近两百年的盛乐时代,然后进入一百年的平城时代,之后移居洛阳半个世纪,其由原始落后的部落迅速跨进当时先进的封建文明的变革,令人惊异,发人深思。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北朝阶段的主导者,拓跋部怎样创造了辉煌的事业,又如何奠定了隋唐恢宏的神韵?《拓拔春秋》作者李凭教授根据多年的深入研究,演绎了拓
《蒙元时代的蒙古族文学家》主要内容包括:蒙元时代蒙古族文学发展概貌、蒙元时代早期的文学发展状态、蒙古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元代帝王诗人、元代前期的蒙古族文学家、元代蒙古族文学家中的两位忠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