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以庐山历代石刻文化为研究对象,拟将石刻文化作为一整体概念,首先探讨庐山石刻文化形成的背景,进而按朝代的先后顺序以及石刻分布的地理位置对庐山石刻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众多石刻;从史志价值、辑轶价值和校勘价值来论述庐山石刻的史料价值;从庐山石刻的形制艺术、书体艺术、佛教人物碑刻画艺术性来研究庐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区分石刻内容的差异来阐述石刻的文化价值;在其美学价值方面,主要是从形制、书法和景观之美来具体阐释;在文学价值方面,则体现出文学体式丰富、创作手法多种多样,语言魅力独到等特征。
本书着重围绕北朝石刻的三种典型书法形态而展开,即摩崖刻经、墓志隶书、魏碑体。通读全书,其主要内容大约有四:一、以书史为线索,梳理了北朝墓志隶书的新变和北朝碑刻书体的风格;二、由书法本体出发,探讨了摩崖刻经的书体类型和墓志隶书的书写特征;三、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不同载体、写刻的差异;四、从接受的视角,列举清代碑学大家对北碑的实践和探索。作者从四个方面出发,不去求大而全,而是将北朝石刻中的几个问题理清。其写作特点也很明晰,既有用历史的眼光宏观论述,将其置于北朝历史情境中,又有点画技法的具体分析;既有实地考察,耳目不为成见所限,又有文献征引,不人云亦云;既对当代研究成果颇为关注并加以引用,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建构。本书对于了解北朝石刻及其在清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稣碑》。东汉永兴元年(一五三年)立无额。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公赎。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 本次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拓本,经王懿莱、周大烈递藏,『辟』字右部二横可见。椎拓极精,极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汉三老赵宽碑(东汉绝世之初出土精拓本)》又称《三老赵宽碑》,简称《赵宽碑》,始造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末日(公元180年12月17日)。于1942年12月17日在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五华里许的白崖子发现。距今立碑已达1830年。出土时,已自首行“三”字至二十二行“言”字蜿蜒斜裂,裂缝处有7字受损,另有6字亦损,清晰可辨者共681字。一度曾归马步芳所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收归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该馆失火,碑在底层,遭火焚楼塌压碎,现碑身仅存碗口大一块,残碑现存青海省博物馆。未毁前拓本极少传世。
本书收录了“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上的43篇论文,主要包括《大足佛教孝经经变的佛教源流》《大足宝顶山广大宝楼阁图像考》《川密造像艺术初探》《对大足北山晚唐五代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初步考察》《安岳圆觉洞窟群调查记》等。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大足石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稣碑》。东汉永兴元年(一五三年)立无额。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公赎。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 本次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拓本,经王懿莱、周大烈递藏,『辟』字右部二横可见。椎拓极精,极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汲取巨匠成长的营养,探求大师艺术的奥妙,学习书画鉴赏的技艺,掌握投资升值的诀窍。《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主要介绍了困顿少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故乡幽居,衰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年表。
本书以庐山历代石刻文化为研究对象,拟将石刻文化作为一整体概念,首先探讨庐山石刻文化形成的背景,进而按朝代的先后顺序以及石刻分布的地理位置对庐山石刻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众多石刻;从史志价值、辑轶价值和校勘价值来论述庐山石刻的史料价值;从庐山石刻的形制艺术、书体艺术、佛教人物碑刻画艺术性来研究庐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区分石刻内容的差异来阐述石刻的文化价值;在其美学价值方面,主要是从形制、书法和景观之美来具体阐释;在文学价值方面,则体现出文学体式丰富、创作手法多种多样,语言魅力独到等特征。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汲取巨匠成长的营养,探求大师艺术的奥妙,学习书画鉴赏的技艺,掌握投资升值的诀窍。《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主要介绍了困顿少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故乡幽居,衰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年表。
《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 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 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为了 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 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着重围绕北朝石刻的三种典型书法形态而展开,即摩崖刻经、墓志隶书、魏碑体。通读全书,其主要内容大约有四:一、以书史为线索,梳理了北朝墓志隶书的新变和北朝碑刻书体的风格;二、由书法本体出发,探讨了摩崖刻经的书体类型和墓志隶书的书写特征;三、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不同载体、写刻的差异;四、从接受的视角,列举清代碑学大家对北碑的实践和探索。作者从四个方面出发,不去求大而全,而是将北朝石刻中的几个问题理清。其写作特点也很明晰,既有用历史的眼光宏观论述,将其置于北朝历史情境中,又有点画技法的具体分析;既有实地考察,耳目不为成见所限,又有文献征引,不人云亦云;既对当代研究成果颇为关注并加以引用,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建构。本书对于了解北朝石刻及其在清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鸿蒙既辟,天降生民。清幽旷寂的埙声,敲木斫石的沉响,回荡在苍茫大地。拨开岩穴中的灰烬,依稀可见火光在石壁投下的阴影。解读伏羲神农的神话,似乎能想像先民的生存艰辛。抛石投矛,布网垂钓,冀求果腹之食。架木为居,种粟植稻,醒得四时温饱。日月山川皆有灵,必须顶礼膜拜。狂风暴雨有时作,难免战栗惊慌。历尽千万年磨难,点滴进步积累成巨大飞跃。钻木取火,烧陶琢玉……华夏文明的曙光,划破了远古的寂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