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 整理篇 研究篇 两部分。 整理篇 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研究论著,完整地展示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研究动态。 研究篇 探讨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涉及问题。书后还附有本书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与七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本书在大量史料与图像的基础上,以乾嘉道时期突出的碑帖镌刻者钱泳为主要考察对象,讨论了钱泳的生平经历、职业选择、书法艺术,进而详述钱泳受托刻碑、受托刻帖、自发刻碑及自发刻帖的情况,并对其中重要碑帖产品的镌刻缘起、镌刻过程、镌刻质量及其中产生的人际互动进行了细致阐述。此研究既有助于认识清中期碑帖行业的大量细节,也有益于考察当世与碑帖相关的人际交往、书法风尚与文化生态。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宋代墓志近150种,是关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的系统性文献整理成果,旨在通过调研考察摸清当前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总体情况,根据拓本或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墓志文本的释录和考订,进而从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视角发掘其文献价值。宋代墓志既是重要的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源,本书的出版,将推动有关部门对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文物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也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入的阶段。
《新日下访碑录》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石刻普查小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北京地区石刻进行专项普查的一项科研成果。原书稿按照统一的凡例,以区县为单位,对各个地区的碑刻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新日下访碑录》(平谷卷)收集了碑碣、墓志、塔幢、摩崖刻石、石雕构件等文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专家、学者研究平谷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牢山剑水:鲁尼文叶尼塞碑铭译注》 是白玉冬“突厥鲁尼文文献集成与研究”专题研究的首要部分,首先依据突厥鲁尼文碑铭图版,全面系统排查叶尼塞碑铭,依据图版和前人研究成果,甄别出史料价值较高的 68方墓志铭,给出录文、换写、转写与中译文。其次,对尚未被解读的原字V,以及转写意见不一的词汇,结合其他古突厥语(包括回鹘文)碑刻及写本文献,尽可能提供客观公正的答案。从对碑铭原字的认读着手,给出重点碑铭如实的摹写、换写,准确的转写、中译文,以及词注与相关考释,并将 上关于叶尼塞碑铭的诸多研究成果与主流观点介绍给 , 终为 学术界提供一个翔实可信的叶尼塞碑铭文献整理成果,并对伯恩什达姆等多位学者的研究做出回应与反馈,这在 尚属 ,也是本书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宋代墓志近150种,是关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的系统性文献整理成果,旨在通过调研考察摸清当前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总体情况,根据拓本或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墓志文本的释录和考订,进而从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视角发掘其文献价值。宋代墓志既是重要的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源,本书的出版,将推动有关部门对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文物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也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入的阶段。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 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 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 、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本书旨在为 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 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
本书所收词语为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疑难词语,它们或为《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或为《汉语大词典》收录但其义项与碑刻之献词义不同者,或被收录但书证晚于本书碑刻文献引例者,故以疑难词语来命名。 本书首先排比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涉及某疑难词语的所有用例,然后主要探取归纳法析出该词语的意义。于语例较少者乃至孤例,则采取随文释义法。有的时候再辅之以语音识别的方法,因声求义,以确定其源流变化。 书中对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疑难词语作了较为全面的训释,相较于之前零散的、片段式的词语考释,突出了系统性。本书对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完整而系统的中古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对于《汉语大词典》所收词条提供补苴性参考,也为相关学者和爱好者查阅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词语提供某些方便。
本书收录南朝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主要涉及萧梁王侯墓前的石刻遗存,反映了南朝特有的时代风貌与神韵;同时收录汉代至唐代重要的碑拓,如汉代《校官碑》、三国吴《天 发神谶碑》、南朝《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唐代《明征君碑》等,反映了石刻文献与书法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彰显出南朝“继汉开唐”的历史地位。南京大学程章灿、 张学锋、童岭三位教授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从古代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切入,对石刻拓片背后的历史故事、政治生态、社会文化土壤等深层因素予以发掘和重现,使读者可 以深入了解六朝历史,感受六朝文化。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本书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镌刻有诗歌的石刻,是为诗歌石刻。与诗歌刻本、诗歌写本以及其他载有诗歌的各类易移动文物相比,诗歌石刻因内容与形式均较稳定且存时久远,而 “纪念碑性”。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古称“处州”、“括州”或“栝苍”,现存大量新中国建立以前摹刻或勒立的诗歌石刻。本书编者曾长期生活在丽水市,深知当地诗刻资源丰富,所以从2013年起即着手进行调查与搜集,至今已有11年。经过努力,作者共计辑得各代诗刻77方,其中摩崖诗刻51方、石碑诗刻26方。它们的刊刻年代,始自唐玄宗开元末年,迄于1945年。其价值,不仅在诗学与文献上, 在历史与文化上,益在多方,应予重视。本书对于丽水历代诗歌石刻的校注研究,有助于学界深入了解这批长期存在但始终少人关注的新资料。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与思考的沉淀。书稿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 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 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 、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本书旨在为 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 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本书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