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苏荣誉教授一直致力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该文集收录了他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的*成果,既有像《妇好墓青铜器与南方影响 殷墟青铜艺术与技术南方来源与技术选择新探》这样的文章对传统热点问题进行再次深度阐发,也有像《枣庄徐楼出土铸镶红铜青铜器探讨 兼及红铜铸镶纹饰青铜器的时代与产地问题》这样的文章结合新材料进行新研究,该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学界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一步研究。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本著作为 “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本书拟在原拓本影印基础上,对所收甲骨进行释文、分类,著录每片甲骨材质、类组、旧著录号等信息,反映甲骨学 考释、缀合等研究成果,并对此拓本所收拓片与其他著录书所收拓片进行比较和说明,以便研究利用。同时对国图藏绘园甲骨拓本情况、绘园甲骨存世拓本情况、绘园甲骨著录情况、绘园甲骨实物现藏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另编制《绘园甲骨著录表》、绘园甲骨与《甲骨文合集》所著录、国博所藏等多个对照表,以便参考对照。 本书 对绘园甲骨存藏、著录情况进行全面研究,资料全、研究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绘园甲骨所涉各方面问题。全书包括前言(绘园甲骨存藏、著录等全面研究)、凡例、拓本、释文、检索表(7个)等部分。全书以甲骨拓片图片为主体,释文、研究、表格为辅,图片130余幅、总字数约4万字。
《新日下访碑录》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石刻普查小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北京地区石刻进行专项普查的一项科研成果。原书稿按照统一的凡例,以区县为单位,对各个地区的碑刻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新日下访碑录》(平谷卷)收集了碑碣、墓志、塔幢、摩崖刻石、石雕构件等文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专家、学者研究平谷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本书所收词语为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疑难词语,它们或为《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或为《汉语大词典》收录但其义项与碑刻之献词义不同者,或被收录但书证晚于本书碑刻文献引例者,故以疑难词语来命名。 本书首先排比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涉及某疑难词语的所有用例,然后主要探取归纳法析出该词语的意义。于语例较少者乃至孤例,则采取随文释义法。有的时候再辅之以语音识别的方法,因声求义,以确定其源流变化。 书中对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疑难词语作了较为全面的训释,相较于之前零散的、片段式的词语考释,突出了系统性。本书对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完整而系统的中古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对于《汉语大词典》所收词条提供补苴性参考,也为相关学者和爱好者查阅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词语提供某些方便。
《新日下访碑录》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石刻普查小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北京地区石刻进行专项普查的一项科研成果。原书稿按照统一的凡例,以区县为单位,对各个地区的碑刻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新日下访碑录》(平谷卷)收集了碑碣、墓志、塔幢、摩崖刻石、石雕构件等文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专家、学者研究平谷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本书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人、平民墓志和碑铭等 材料,探讨诸色人等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 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的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从武人占优势经过文武磨合共治而达到文人占优势,宋代完成治权上的变革成为文人主政的新一代。书稿为我们观察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本书甄选 图书馆藏金石题跋72种,以拓本为单位,著录题名、装帧、行款、书体、钤印等信息,并对题跋文字进行辑录整理。这些题跋作者多为名家,如顾千里、叶昌炽、梁启超等,其题跋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可为金石证史、拓本源流研究、金石学者交游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是对照藏品实物参看的 工具书。
本书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石刻的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对石刻基本状况的宣传与了解,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需要规范对石刻类型的划分、规范有关石刻的术语名称,通过对石刻内容的分析研究理顺石刻各类型的发展演化过程,完善石刻研究理论。 本书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石刻的主要类型与内容,分析其发展源流,充实有关理论,构建石刻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并概括介绍历代对石刻的研究汇集状况,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对石刻资料的了解与运用,为推动古代石刻研究的深入发展略尽绵薄。
本书系统介绍了圆明园现存御笔石刻,有的在圆明园遗址出土,有的流失在北京城大小院落内,都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这些石刻主要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的御笔,大多数常年存放在私人或单位大院内,鲜为人知,拓片 是从来没有公布过。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很多石刻御笔已经风化,字迹模糊不清,却是清代皇家石刻的精品,对研究圆明园流散石刻及清朝皇帝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