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
人们喜欢碑刻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对一般读者而言,碑刻背后的故事也许是其感兴趣的。有故事的碑刻也许并无华丽的辞藻,亦无龙飞凤舞的书艺,但由于其背后隐含着动人的故事,同样会引起碑刻爱好者极大的兴趣。 《石刻华夏(共4册)》就是从历代有名的碑刻的解读入手,叙述了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是杨朝明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 (项目编号:13AZD025)的中期成果。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收录碑刻106通,涉及历朝历代,有祭孔碑、祭少昊碑、拜谒碑、墓志铭等,对于疑难字句有所注释,而且研究了碑中涉及的历史问题与儒学问题,给学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文本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视角与参照。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本书讨论了党项西夏碑石刻由西夏前身夏州拓跋政权碑石刻、西夏碑石刻以及元明时期西夏遗民及其后裔碑石刻三部分,不包括宋朝境内府州折氏碑石刻。有文字记录的碑刻题记作为重要的西夏文物考古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本文收录东莞当地碑刻250多通,所辑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国,以明清为主。碑刻的种类有墓志碑、纪事碑、诰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艺文碑等,其中主要为墓志碑。碑刻的内容,涉及北宋至民国近千年东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是研究东莞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具有多重价值。
《四川崖墓石刻病害调查与风化机理研究》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省级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 四川省崖墓石刻风化机理研究 的结项报告。课题组根据四川崖墓的分布情况及崖墓石刻的价值,对四川境内的重要崖墓石刻病害现状、保存环境进行勘探调查和温湿度监测。采取XRD、薄片鉴定、SME、XRF等方法对其重点研究崖墓的新鲜岩石、风化产物、石刻彩绘、可溶盐进行了分析检测,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深入探讨各种外界因素对崖墓石刻的影响程度,阐述了崖墓石刻风化病害的产生机理和受损本质,是四川省内开展崖墓石刻保护研究的*手资料与技术方法。
在时下的中国,相对于书画、陶瓷、玉器等艺术种类的火爆,碑刻市场是冷寂的。有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介入碑帖收藏的投资方太少,归结为现如今的人们心浮气躁,归结为人们多抱有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这些观点,自然都有道理。但人们忽视了碑刻市场自身的特点,没有从自身上寻找原因。 比如眼下的碑刻市场上,并不乏讲述碑帖的专著,而且大多装帧精美,印制讲究,极尽豪华之能事。可这些著作,又有多少顾及了当代人的阅读需要,兼顾了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要知道,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已使当今人们的阅读习惯随之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趣味性已超越知识性,成为阅读的驱动力。 有鉴于此,本书蹊径另辟,志在从碑刻的解读入手,重在挖掘碑刻背后的故事,力求使僵硬冰冷的碑刻,变得鲜活起来。尽量用故事的趣味性,
多米尼克·法切那、安娜·菲利真齐编著的《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以意大利亚非研究院巴基斯坦斯瓦特考古项目所出资料为基础)》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佛教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兵器、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文本仿照原版插图、意语术语、英语术语三栏式布局;将意语译成中文,保留示意图和英语术语,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的查引和研究。与原著的主要不同在于,书末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