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
本书讨论了党项西夏碑石刻由西夏前身夏州拓跋政权碑石刻、西夏碑石刻以及元明时期西夏遗民及其后裔碑石刻三部分,不包括宋朝境内府州折氏碑石刻。有文字记录的碑刻题记作为重要的西夏文物考古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由于《唐代唐代墓志汇编》结集较早,1984年后又有大量新的出土墓志问世。为此,由周绍良主持,继续抄录,编辑了新出土唐代墓志,以补充《唐代墓志汇编》的不足。本书共汇集到新出土唐代墓志1564方。编集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多采集近来著录及出土品,共辑志文1567通,目录以编年为序,可供从年号检索,后有附录索引,亦可以人名来检得,读者自由翻寻,两在其便。
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石刻的种类繁多,有人像、物像的石雕,也有文字、图画的石刻。本书所述的是指镌刻在石质上的文字。这些石刻,与同样镌刻文字的载体——甲骨、金文、瓦当、竹简相比,延续期更长,而且流传至今,成为独特而卓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这种石刻。又称碑刻,内涵丰富,其中摩崖石刻占据了尤为突出的位置。关于摩崖与碑碣的定论,马衡在《中国金石概要》中指出:“刻石之特立者渭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徐自强、吴梦麟在《中国石刻通论》中说: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的石刻。”清人叶昌炽的《语石》还认为:“盖摩崖,犹碑也。” 至于中国文字石刻的源头,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先秦石刻文字中,真正可信的还是
通过对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研究,认为墓志碑铭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撰写者因个人写作习惯、政治因素和个人立场的影响,导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隐晦、或有所侧重。同时,墓志碑铭的撰写也会受到来自丧家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总体而言,这本书把北宋墓志碑铭作为“文本”进行分析,作为一种书写活动,墓志碑铭相关内容并非“隐恶扬善”所能 涵盖,明晰此问题,不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方式、内容和特色,从而有助于深化对墓志碑铭本身的研究,而且对客观认识作为资料的墓志碑铭亦大有助益。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是杨朝明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 (项目编号:13AZD025)的中期成果。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收录碑刻106通,涉及历朝历代,有祭孔碑、祭少昊碑、拜谒碑、墓志铭等,对于疑难字句有所注释,而且研究了碑中涉及的历史问题与儒学问题,给学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文本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视角与参照。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界邻地区是历史时期南岭西部交通要地,是西江流域重要区域,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地理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和文献,恭城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于探寻南岭山地的交通地理和族群迁移,特别是瑶族及其他民族的互动和文化播迁亦有重要价值。 《广西恭城碑刻集》依据碑刻分布地点,按县城、恭城镇、观音乡、栗木镇、嘉会乡、西岭乡、莲花镇、平安乡顺序进行编排,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官府告谕、会馆、宗祠、庙宇、会社、田产、合同、墓志、水利、山场诉讼、修路兴学、赋役分摊、合伙置业等内容。 (一)庙宇碑刻。恭城庙宇很多,除了官方在县城建立的文庙、武庙、周王庙和文昌宫之外,还有百姓在乡村建立的各种庙宇,如周王庙、广福庙、朝水庙、锁水庙、坐山庵、月岩庵、白马庙、高龙庙、福兴庵、观音
这本《金石铭刻的氹仔九澳史——清代氹仔九澳庙宇碑刻钟铭等集录研究》由谭世宝著。谭世宝教授对清代氹仔、九澳庙宇金石铭刻的集录与研究,极大地丰富并提高了对金石档案、澳门史、宗教史乃至清史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水平,有的还填补了学术空白。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史、宗教史、档案史的发展,面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充分着书立说的大好时代,谭世宝教授呕心沥血,披沥而成的新书,将成为学人奋斗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