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合作编集。 二、本书是从陕西境内现存近20000种碑石中精选出具有珍贵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书法价值的碑石281种编集而成,充分展示了陕西碑石的精华所在。 三、本书依照碑石刊刻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排列。无确切纪年者,排于各朝代之末。 四、本书辑录碑石,包括图版和说明两部分。图版采用碑石拓本制作。说明包括:碑石名称(简题)、刊刻年代、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准)、现藏单位、拓片收藏单位、碑石形制、尺寸、纹饰、行数、字数、志盖内容、撰者、书者、刻工姓名,以及简单的内容提要及评价。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本书全面收录浦东当地碑刻,所辑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以明清为主。碑刻的种类有墓志碑、纪事碑、诰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艺文碑等,其中主要为墓志碑。
人们喜欢碑刻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对一般读者而言,碑刻背后的故事也许是其感兴趣的。有故事的碑刻也许并无华丽的辞藻,亦无龙飞凤舞的书艺,但由于其背后隐含着动人的故事,同样会引起碑刻爱好者极大的兴趣。 《石刻华夏(共4册)》就是从历代有名的碑刻的解读入手,叙述了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由于《唐代唐代墓志汇编》结集较早,1984年后又有大量新的出土墓志问世。为此,由周绍良主持,继续抄录,编辑了新出土唐代墓志,以补充《唐代墓志汇编》的不足。本书共汇集到新出土唐代墓志1564方。编集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多采集近来著录及出土品,共辑志文1567通,目录以编年为序,可供从年号检索,后有附录索引,亦可以人名来检得,读者自由翻寻,两在其便。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
本书是唐代墓志铭录文的总汇。本书除收录前人辑集的铭文拓片处,还录入建国后公开发表的新出土墓志和各地收藏多年的拓片。全部新式标点,书后附人名索引。
北大图书馆是国内高校重要的古文献典藏基地,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和支持古文献的收集工作,近十余年,先后拨巨资购集了一万余份石刻拓片新资料,其收集力度,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大大弥补了北大藏拓在多方面的不足。这批资料主要部分是解放以来各地出土和发现的碑志新资料,还有百余种书法丛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许多藏品还是风格各异的古代书法佳作。因此,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料、艺术价值较高的拓本菁华出版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界对北大新馆藏的了解利用、便于读者对古代书法精品的欣赏,还可作为我校一种既有北大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馈赠礼品。
本文收录东莞当地碑刻250多通,所辑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国,以明清为主。碑刻的种类有墓志碑、纪事碑、诰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艺文碑等,其中主要为墓志碑。碑刻的内容,涉及北宋至民国近千年东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是研究东莞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具有多重价值。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