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是杨朝明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 (项目编号:13AZD025)的中期成果。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收录碑刻106通,涉及历朝历代,有祭孔碑、祭少昊碑、拜谒碑、墓志铭等,对于疑难字句有所注释,而且研究了碑中涉及的历史问题与儒学问题,给学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文本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视角与参照。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手材料。魏晋南北朝正处于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变*剧烈的时候,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凸显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
山东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是我国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的一组较完整而有代表性的石刻画像建筑群体,属于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群石刻现在保存有双阙、一对石狮、两方武氏碑和零散的祠堂画像石,即“武梁祠画像”和根据武梁祠的位置掘出后定名的“后石室画像”、“前石室画像”、“左石室画像”。另外,还有一些以后增补进来的其他汉画像石以及清代人为武氏祠堂立的碑刻题记。因为武梁祠画像发现和著录早,所以武梁祠的名称久已蜚声中外了。 传统的金石学对武氏墓群石刻画像著录虽有一定成就,但也有其局限和缺点。由于缺乏近代考古学的科学方法,它多集中注意于画像榜题故事内容的考证与描述,或品评画像拓本的优劣完缺,而不注意对画像石刻原物的考察。对画像石构成的建筑形制如双阙,尤其对那零
《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做了三项工作:一、制作了石刻文全部摹片;二、制作了石刻文编码字符集;三、阐述了作者对甘桑石刻文的初步研究结论。作者的这三项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是真正的原创。书中关于石刻文的章法(上下左右)、摹片、字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书中关于甘桑石刻文性质的初步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或借鉴。
这本《金石铭刻的氹仔九澳史——清代氹仔九澳庙宇碑刻钟铭等集录研究》由谭世宝著。谭世宝教授对清代氹仔、九澳庙宇金石铭刻的集录与研究,极大地丰富并提高了对金石档案、澳门史、宗教史乃至清史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水平,有的还填补了学术空白。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史、宗教史、档案史的发展,面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充分着书立说的大好时代,谭世宝教授呕心沥血,披沥而成的新书,将成为学人奋斗的楷模。
志文书法乃北朝墓志中罕觏之隶体,名以“魏隶”或无大谬兹“魏隶”较之汉隶,雄茂朴肆远逊,而别具一种紧窄峻健风度较之魏晋隶书,古质不如,圆劲生动过之;较之唐隶,不特无有重板滞之失,更以清奇倔实全胜甜俗虚怯。“魏隶”之说,向所未闻,今窃自《元长文墓志》始。
本书是书法家任晓麓遗著。共分三个部分:石鼓文概述考证了石鼓文名称来历、沿革、年代、顺序、内容及摩刻情况;印话则对古玺印的历史、技法、收藏情况等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附录部分收作者生前书法篆刻中部分代表作,基本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成果。
本书着重围绕北朝石刻的三种典型书法形态而展开,即摩崖刻经、墓志隶书、魏碑体。通读全书,其主要内容大约有四:一、以书史为线索,梳理了北朝墓志隶书的新变和北朝碑刻书体的风格;二、由书法本体出发,探讨了摩崖刻经的书体类型和墓志隶书的书写特征;三、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不同载体、写刻的差异;四、从接受的视角,列举清代碑学大家对北碑的实践和探索。作者从四个方面出发,不去求大而全,而是将北朝石刻中的几个问题理清。其写作特点也很明晰,既有用历史的眼光宏观论述,将其置于北朝历史情境中,又有点画技法的具体分析;既有实地考察,耳目不为成见所限,又有文献征引,不人云亦云;既对当代研究成果颇为关注并加以引用,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建构。本书对于了解北朝石刻及其在清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石刻古文字,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