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性考古学读本。它将我们带入北齐皇帝高洋墓的考古发掘现场,让读者走进血火纷飞的南北朝,零距离地去领略一位颇具军事才干、但却残暴无度的恐怖皇帝,去游览一个鲜为人知的华丽时代。 本丛书的系列,我们选辑了20世纪考古发现中最有代表性的10座陵墓。撰写者都是主持过考古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他们中有的人甚至直接参加了某些陵墓的考古发掘。在书中,他们不仅把陵墓的历史信息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以其亲历的体验,对考古发掘过程、时代背景、综合研究等娓娓道来,目的是让一般受众体会到考古工作中的兴奋与惊喜、懊恼与无奈、欣慰与满足,让读者零距离地过一把考古发掘的瘾。
陈越良、王琼主编的《边茶藏马(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论文集)》收集33篇论文多是从此次研讨会精选而出的,从不同视野、角度、侧面对茶马古道(雅安段)的形成、文化内涵,茶在四川的种植、交易及汉藏人民饮茶习俗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对早期学者开展茶马古道的考察史进行了梳理,多系首次发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不少论文见解新颖,颇有建树。论文作者有来自我国历史学、考古学、农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四川本土茶业、文化、史学、考古领域的学者,还有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是他们在茶马文化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得以及时与读者见面。
河南省文物局编著的《辉县孙村遗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8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辉县孙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包括概论、下七垣文化、殷墟文化、战国文化、汉代以后文化、结语共六章,为研究豫北新乡地区夏商文化及东周文化面貌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辉县孙村遗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8号)》可供从事考古、历史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1998年陕西省文物局编写出版的《陕西文物古迹大观》的续编,是对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陕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第五批陕西省的国保单位共34处,其中古遗址类的兆伦铸钱遗址归入汉长安城遗址;古墓葬类的西汉帝陵包括安陵等8座帝陵,唐代帝陵包括献陵等15座帝陵;古建筑类的镇北台归入长城项内,陕西境内的第五批国保单位为56处文物点。 本书通过文字表述形式,概要地介绍了陕西每一处国宝单位的情况,并附有照片。为了能使人们全面了解陕西历史,为了更好的宣传陕西扩大陕西对外开放,也为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提供资料。
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郑州商城与早商文明》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参考文献记载和古文字资料,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对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王都亳邑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以 郑州商城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其文化内涵是以商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当 时各族文化特别是夏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初步繁荣的 早商文明,推动着我国早期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本书介绍了北京地区辽金墓葬壁画的概况,系统论述了北京地区辽金墓葬壁画的制作工艺、制作材料及结构,对壁画的颜料、病害机理、保护及修复工艺等方面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本书可供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1998年陕西省文物局编写出版的《陕西文物古迹大观》的续编,是对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陕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第五批陕西省的国保单位共34处,其中古遗址类的兆伦铸钱遗址归入汉长安城遗址;古墓葬类的西汉帝陵包括安陵等8座帝陵,唐代帝陵包括献陵等15座帝陵;古建筑类的镇北台归入长城项内,陕西境内的第五批国保单位为56处文物点。 本书通过文字表述形式,概要地介绍了陕西每一处国宝单位的情况,并附有照片。为了能使人们全面了解陕西历史,为了更好的宣传陕西扩大陕西对外开放,也为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提供资料。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平谷汉墓》是关于北京市平谷区兴谷河道治理工程墓地和西杏园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兴谷河道治理工程墓地是2006年6~7月配合兴谷开发区河道治理工程暨防洪水渠建设而进行发掘的,共清理汉代墓葬16座,出土铜、铁、石、陶器等文物200余件。西杏园墓地是2006年3-4月为配合北山路工程而发现的,共有汉代墓葬6座,出土铜、陶器等文物150余件。这些墓葬的时代从西汉时期延续至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具有典型的汉代特征,是研究平谷地区汉代葬俗、社会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考古资料。 《平谷汉墓》可供从事考古、文物、历史研究的学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