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世纪初开始营造佛教石窟寺,后北魏至隋代为兴盛期,盛唐大地震致中辍,宋元明进行了重修,现存窟龛200余个,雕塑、壁画俱佳,早期造像代表着北朝雕塑的水平。1961年经国务院颁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写的这本《天水麦积山》为上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文版,收录麦积山石窟自北魏迄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计83个窟龛的雕塑、壁画和内景、外景,以及有关的论文等,因广大读者需求,今予再版。
《安西榆林窟(精)/中国石窟》编著者敦煌研究院。榆林窟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与莫高窟一致,甚至一些壁画的作者也是与莫高窟共有的。曹氏画院的画工、画师,不只在沙州,也受命到瓜州的榆林窟作画。但是,榆林窟艺术并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主室壁上画出十二根排柱支撑窟顶宝帐的窟室样式,都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壁画中西夏和元代的密教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显密结合加以汉密、藏密结合的画法,尤其大量的民族人物画像、画工画师画像,以及汉藏婚礼图,也都补充了莫高窟之不足。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及艺术美的创造上,榆林窟的一些作品超过了莫高窟,如西夏的线描和水墨山水;特别是唐代吐蕃时期第25窟壁画,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在党中央号召之下,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学术门类的金石学在近年来焕发新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占据大宗的中国古代墓志文献,又是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本书邀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墓志研究领域的四十名专家,就墓志研究进行深入论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通论 ,按时代顺序收录历代墓志研究综述,下编为 专题 ,为墓志专题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将在为当代金石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园内有家庙、神道、石刻、兆沟等完整墓园配置,北部是家族墓地 墓园形制呈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宽西南窄 倒置酒瓶 状,入口开于西南端,周围环绕兆沟。家庙位于墓园入口之北,属吕氏族人祭祀场所,始建于墓园落成之时,延续使用时间长达近千年。神道是连接家庙与墓葬群的通道,居于墓园中轴线中部,道旁两侧排列石象生。墓园营造于北宋哲宗熙宁七年(1074年),使用至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 墓地位于墓园北部正中,墓葬自南向北横向分为4排,辈份明确、长幼有秩,形制多样,共埋葬吕氏嫡系家族成员5代人29座墓。 本报告将墓葬分为成人墓和未成人墓两大类,逐个墓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翔实的文字介绍,配以精美的线图和大量珍贵的发掘现场照片、遗物照片。 遗址及墓葬中共计出土各
本书是对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发掘项目的报告,此次发掘清理墓葬90座、马坑2座、方坑1座,发现了陶质、石质、骨质、铜质、铁质等很多类型的文物。这批墓葬埋藏特点鲜明,遗物风格独特,是陕西地区战国时期戎人墓地的一次重大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戎人文化的发展,及其与秦、魏的关系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本书还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科技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研究,尽可能还原当时戎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其学术上的独创意义也非常突出。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生活、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雕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东汉末年画像石极盛时期成熟的代表佳作。著名考古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主持发掘整理并主笔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堪称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是汉画像石研究经典,被评为 二十世纪考古发掘报告 之一。本次由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增加了 研究综述 内容,予以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陕西周原遗址清理西周墓葬、马坑47座,试掘居址114.3平方米,考古调查10平方千米。本书系周原遗址2012年度田野工作报告,包括前言、姚家墓地的钻探与发掘、姚家墓地周邻区域的试掘与钻探、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的调查、结语共五章。这批资料初步揭示了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东部边缘区域的文化、聚落与社会特征。
深圳咸头岭遗址是1981年发现的,从1985年至2006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第五次发掘完全按照新的方法进行发掘,解决了沙堤遗址地层容易坍塌的难题,从而获得了足以明确进行文化分期的重要成果。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编著的《深圳咸头岭2006年发掘报告(精)》的上篇就是2006年进行的第五次发掘的考古报告,下篇则是若干专题研究和相关问题的讨论。此书是一部资料翔实而又有较深入研究的田野考古报告,是对华南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贡献。
郑绍宗编著的《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10卷白马关亓连口)(精)》全面实地调查明蓟镇长城的大型考古报告,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靠。它和以往只记长城局部或部分段落的报告不同,调查的深度、广度和方法也不同。它全面完整地把蓟镇长城公布于众,给人以整体的思维和概念,使世人了解了作为重要依据。
临朐西朱封遗址是一处山东地区非常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1987、1989年先后发掘的三座龙山文化时期大型墓葬材料,引起*术界的高度关注。
2015年,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墓葬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对山城下墓区的114座墓葬进行考古清理。《2015年度洞沟古墓群山城下墓区清理报告》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对114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类型、出土遗物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图文丰富,内容翔实,为研究高句丽墓葬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