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玛雅学泰斗迈克尔 道格拉斯 科的经典之作。书中,科不仅介绍了玛雅古文字的相关知识、破译历史,还以一种内部视角,以 玛雅古文字是象形文字 这一观念的建立、固化、松动、溃败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破译者的故事。偏见、妒忌、斗争、天才、勤奋、合作、激情 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摸索与跌跌撞撞,伟大的破译者们最终实现了 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最重大的智识突破之一 ,揭开了古代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
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 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 克里斯 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该书收录了十位全球研究中国早期艺术与文化的顶尖学者结合新近秦考古材料、以秦艺术为主题的研究文章。杜德兰、包华石、班大为、汪悦进、李安敦、夏含夷、陈光宇、柳扬、苏芳淑、王辉等学者围绕 继承、创新与政治 都城、陵墓与祭祀 历史、文化与艺术 交流、互动与碰撞 四个主题,从类型学、图像学、古文字学等维度,系统解读了秦艺术与历史。这些新洞见,对于我们理解秦的执政理念、艺术创新和文化交融,以及它们对中国文明史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大清皇陵旧影》是一部以老照片为主介绍清朝陵寝的图书,作者是我国研究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的专家徐广源老师。全书图文结合,编排有序,分为 关外三陵篇 清东陵篇 和 清西陵篇 。作者按照各皇陵建造顺序对陵区内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兼顾陪葬墓及陵区庙宇。书中800余幅珍贵的清陵旧影,为读者很好地再现了清朝皇陵在各个时期的原貌及其历史沿革,极具观赏性、研究性和珍藏性。作者在40余年对清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亲历考古的经历,用质朴而富有故事性的文字对皇陵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解读,使得读者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历史,生发思古之幽情;而同一地点不同年代的对比照,会令读者在抚今追昔的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本书通过对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的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南越国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探究、并藉以解密岭南文化得以形成的密码。括南越国的历史地位、世所罕见的出土文物、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上、下)、海外文化遗物五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众穿越千年,探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文化价值与文献价值并具,是一本研究西汉历史绕不过的学术专著,也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不读的专业著作。 本书原是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4个研究课题报告之一,由张荣芳、周永卫、吴凌云三位专家撰写而成,文字计有8万字,图片约100张;原为2011年出版的《南越国遗迹研究》的一个部分,该书出版后,读者对南越王墓的多元文化因素甚感兴趣,因此,本次特将此部分加以扩展,将配图全部换为高清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唐华清宫遗址:绣岭骊宫的凄美
汀州置州后,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范围包括现今整个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本书以六个部分,详细讲述了汀州城池的起源、建置、发展、类型等内容。书中既有对汀州城池与文明的起源的探析,也有汀州一府八县城池的详细建城、增修、地理环境等的历史知识介绍,还有汀州城池不同功能的建筑的建造、增修时间、缘由以及建造者的介绍,更对建造的材料、规制与尺寸有详细分析并以现在尺寸规则进行解读。*后,书中对汀州城池建造所涉及的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式议题的补充,而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中对一些原生的重要缺陷做出回应。
本书作者徐鑫先生自幼生长在清东陵脚下的马兰峪镇,成年后在清东陵工作,作为守陵人他对清朝陵寝的熟悉程度无人能及。 谁是东陵大盗案真正的盗墓者?慈禧为自己的陵寝怎样进行风水选址?营建慈禧陵地宫时有什么秘闻?为什么说慈禧陵寝比紫禁城还豪华?开启慈禧陵地宫时发生了什么样的风波?慈禧陵地宫清理和慈禧遗体的近况如何?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浩瀚的档案和史料,大量阅读了清代史籍和清人笔记,对于清东陵的各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走访了很多当年的守陵旗人,取得了许多手珍贵资料,对于各类历史谜团,作者一一加以考证和辨别,历时多年,撰写而成。本书在内容上尽量体现真实、详细,并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力图将读者带回当年慈禧陵所有事件的现场。
汉初,郡国并举,形成了政体上的东西分治。本文以考古学资料为中心,在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的互动中再度观察汉代的郡国制问题。通过对关东地区汉墓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关东汉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脉络,揭示出当地汉文化发展的渐进改良模式。进而,通过与两汉政治环境变迁的对照,指出汉代制度层面的郡国分治与社会文化的东西异制相互影响,移风易俗,平稳而有效的整合了地域差异显著的关东之地。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殷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殷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是对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的三燕文化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的研究报告,分别对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性别、年龄及人口学方面、颅骨非测量性状方面、颅骨测量性状方面、种族类型方面、身高方面、古病理学方面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为更全面地了解喇嘛洞墓地居民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并结合对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体质方面的认识,讨论了其族属的可能性、社会角色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并为喇嘛洞墓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人类学的信息。 本书可供考古学、人类学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及高校学生参考。
德寿宫是南宋前期皇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枢。 尽管其存在仅45年,但却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是一座构建精致、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皇家园林,集中反映了宋韵文化的部分精髓。本书稿以德寿宫的兴建始未为线索,串联起德寿宫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皇位 迭、帝王生平与逸事、宫廷生活、园林艺术、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开发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知识、故事,展现了南宋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奠定后世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取得的成果。
本书作者徐鑫先生自幼生长在清东陵脚下的马兰峪镇,成年后在清东陵工作,作为守陵人他对清朝陵寝的熟悉程度无人能及。本书稿以清宫档案为基础,加之作者自身的地域优势,运用通俗的笔触,详细地介绍了清朝皇陵选址的历史原因及乾隆帝裕陵的建造规制、格局特点等。同时,透过清东陵被盗的前因后果以及被盗后清东陵的惨状,以记录的方式向人们公开介绍了裕陵地宫开启的前前后后,展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景况,并附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将渴望了解裕陵谜团真相的人们,身临其境,带到当年考古现场。
本书是对南阳地区汉墓的系统、综合性研究。首先,作者对南阳地区的汉代各类墓葬及其遗物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析,利用年代学的方法对该区汉代墓葬进行统一分期、断代,明晰该区墓葬的年代序列和发展脉络。其次,在考古类型学研究基础上,作者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该区汉代墓葬的文化结构,同时采取动态考察方式分析该区汉代墓葬文化演进的过程,总结该区墓葬制度及其区域文化特征。*后,作者对以上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略作探索,同时对该区汉墓结构、墓主身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比研究,该区的汉墓是汉代墓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又有在大一统政策影响下的产物,也是作为影响汉代墓葬结构变迁的核心地区之一。
本书在对安岳石窟造像较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所获大量的手资料为主要依据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并参诸文献,首先对安岳石窟造像进行了综合分期研究。结论认为,自唐开元至南宋末,是安岳石窟造像的盛期,大致可分为三期:期是兴盛期,时间为开元至晚唐景福年间;第二期是延续期,时间为前蜀天复七年至后蜀被灭国时;第三期是衰落期,时间为北宋元符年间至南宋庆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