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由刘振东*的《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拓片为基础,参考曾昭□先生主编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结合实地踏查和摄影记录相比对,朱华同志承担了线图的绘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像阴线刻线条细腻,但是因为石面崩缺,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完整的表现。门楣、立柱和前室八角柱采用了浅浮雕,如何表现立体感,怎样勾勒才更为准确和真实等等,为此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信立祥先生、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蒋英炬先生、杨爱国先生对线图的描绘进行了指导,后决定采用凸起大的物体轮廓线条加粗的方法来表现,获得了较好的展示效果,将非常清晰、准确的画像线图呈现给研究者和爱好者。
薛儆,别名薛缜,盛唐时人,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汾阴(今山西万荣)薛家,唐睿宗之婿。其散官为银青光禄大夫,勋爵为驸马都尉上柱国汾阴郡开国公,死后赠兖州都督。其墓位于万荣县皇甫乡皇甫村,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墓进行了发掘,发现并出土了青石墓志一合及门楣、壁画等珍贵文物数十件。 杨明珠主编的这本《盛唐风采(唐薛儆墓石椁线刻艺术)(精)》通过大量的图片,对唐薛儆墓出土石椁上的线雕图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 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 动,透视愈
陕西汉中的城固、洋县一带,传说很早就有青铜器出土。其受到考古学者的注意,始于1955年城固苏村商代青铜器的发现。其后自淆水河到汉江沿岸,出土青铜器的讯息陆续不绝,学术界迫切要求对其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1983年洋县张村所出的牺尊,因其形制、纹饰与早期流散,为美国沙可乐氏收藏的一件几乎全同(参看白克礼:《沙可乐氏藏商代青铜礼器》,1987年),使外国学者的目光也集中到这里来了。 《城固宝山》的作者赵丛苍教授,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即对城固、洋县青铜器作了系统的综合研究。1990年春,他率学生在城洋进行考古调查,历时两个多月,搜集了大量材料。宝山遗址便是在这一期间发现的。他的论文《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文博》1996年第4期),已为研究有关问题所。1998年1月至1999年5月,由赵丛苍教授主持的宝山
该书是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的专业学术性论文集,涵盖秦始皇帝陵及周边的*考古发掘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同时也包括了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研究,有关丧葬制度、手工业等的研究,有关古文字等的研究,等等。
本书是一部关于赵都邯郸城研究的专著,主要试图关注邯郸在旧中国至汉代作为都城的城市建设史,重心是城市建设与建筑布局、城市元素结构与功能、城市岁月与城市日常生活之某种程度的复原与解剖探索。主要内容共有五个方面:一、古代文献资料记载中的赵邯郸城;二考古探索发现所见的赵邯郸故城;三邯郸城的城市构成元素;四邯郸城市模式;五邯郸城与东周城市时代。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明代周藩王陵调查与研究》以各王墓和王族墓为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著录明代以来的有关文献记载和一些调查中得到的口述史料;二是记录各墓葬的地表石刻等遗存和墓室形制,部分采集地表的砖瓦等遗物;三是著录和周王家族墓葬有关的各种碑刻,包括墓志、神道碑、御赐祭文碑、买地券等,和祭祀、守护相关的其他碑记资料等也一并收录;四是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考证和综合研究。 这部著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原真性:书中著录的是手实地调查资料,而这些调查对象并不为以往的研究者所重视,其核心价值是基础性的研究资料汇集。第二,全面性:以墓主而言,自亲王、郡王以至将军、中尉,不同等级身份者人员齐全,为周王家族墓葬中同等级的前后变化、不同等级之间的级差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于石刻资料、口述史
南宋皇城赓续营建长达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山水园林式宫殿,也是宋代顶级建筑艺术的代表,可随着元军铁蹄的南下,这座曾经辉煌壮丽的宫苑或被烧、或被拆及至被彻底摧毁,其原貌如何今人已无法得见,仅能从不同典籍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其殿宇楼台的雄壮与华丽。该书作者从不同史料中爬梳整理,将学术研究普及化、大众化,用文学的、通俗的笔法将南宋皇城选址的故事、皇宫宫殿的建造、宫墙内的秘闻、宫殿的辅助建筑及宫苑草木一一勾勒,逐渐揭开南宋皇城的神秘面纱。从对南宋皇城的兴衰书写中见宋人文化、宋人精神。
《郑韩故城兴弘花园和热电厂墓地》是近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考古发掘成果整理的一个分报告。自然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郑韩故城的发掘概况;兴弘花园和热电厂两处墓地的发掘情况;墓葬形制;甲类墓;乙类墓;有头箱者;有边箱者;有足箱加腰坑者;有壁龛者;有二层台加壁龛者。
《冥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
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湖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湖北省长城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与地貌特征;长城保护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内容。《湖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为湖北省长城调查报告,由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著。张丽为《湖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的责任印制。李东为《湖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的责任编辑。
《内丘张夺发掘报告》是河北省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系列考古报告之一,是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发掘内丘县2009年度张夺2号遗址与2010年度张夺村南墓地项目的正式报告。张夺2号遗址由窑址区和墓葬区组成。其墓葬区和张夺村南墓地均是以战国至汉代时期墓葬为主的平民墓地。我们先后共清理墓葬200座,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遗迹、遗物,并首次在邢台地区墓葬中发现了秦文化现象。《内丘张夺发掘报告》是迄今为止发表的邢台地区战国至汉代时期平民墓葬和汉代陶窑资料最丰富的考古学报告,是研究当时平民社会生活状况和丧葬习俗的重要资料。《内丘张夺发掘报告》适用于考古、文物和中国古代史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三星堆研究(第四辑采集卷)》将三星堆博物馆、广汉文物管理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华西协和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等单位的馆藏文物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介绍了考古发掘的缘起与经过,对入藏文物背景和藏品的来源都做了详实的介绍,每件文物的出土经过、编号、特征都做了具体的说明。《三星堆研究(第四辑采集卷)》是我们了解三星堆文化、文物的重要参考,也是从事三星堆文化研究的参考。
《湖湘文库: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希望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建立起一个以考古学文化为主线的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时空框架,并将这个框架置于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讨论相关问题,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的核心是城头山遗址。